很多文章里寫,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英文環境,要多刺激,現在多流行的各種繪本,各種磨耳朵的英語書。碰到了好的資源,一通下載,生怕落人之后,輸在起跑線上。原來我篤定的,“學英語嘛,吃透新概念四冊書就行了!”已經檣櫓灰飛煙滅,現實讓人多焦慮啊,看看周圍的人,從娘胎就開始聽純正倫敦音,出來就磨耳朵,一天不落,而且磨耳朵的材料天天換都不重樣,相比之下,相形見絀。怎么辦?現在開始補唄。
下面開始“專家說”。(勤能補拙,上網查各種專家的英語啟蒙理論,去粗取精概括如下)
1.語言學習的年齡
雖說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功夫,啥時候開始都不晚,但是還是越早開始越好!
學前期的孩子對語音和語言結構都更敏感,小學階段的孩子,邏輯思維能里增強,理性分析和理解能力更好。
所以,對于啟蒙來說,有趣的內容排在第一位。
但是用力太猛也是不行的,幾個月之內高頻率,高密度地聽各種材料,只會讓家長,孩子都精疲力盡。譬如我家,因為有感于落后太多,我找大量的兒歌給她聽,她一開始聽材料還會聞歌起舞,后面聽得多了,就變成她搭積木的背景音樂了,多放幾遍,她都會皺著眉頭搖搖手,我坐旁邊都嫌吵了。
雖說“隨時接觸著”,“有一個英語環境”,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是這個度確實很難把握,接觸少了吧,刺激不夠,多了吧,又麻木了,起不到效果。
2、語言環境
被教育說,用英語和小孩子對話,讓她有一個英語環境,有木有?
這里插播“非專家”說的一段話——她覺得你很奇怪,好不好!她無限嫌棄的表情來看,內心獨白是“說鳥語的家伙,你在說什么!”
專家說:小孩對爸媽的依戀還是很強的,爸媽突然用非母語同她說話,對她來說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相當于打破了一種熟悉感,不再是那個熟悉的,照顧你的媽媽,學英語自然不能以犧牲親情和依戀感為代價。
那可如何是好?
見縫插針!你得像一只守株待兔的獵人一樣,隨時關注她興致好的時候,插播一句符合當時情景的英文,內容得有趣,用趣味抵消陌生感,關鍵要讓孩子聽到英語的時候開心。
其次,還得好好練練自己的口語了,要說出符合文化的地道的語句,發音也要準確,別誤人子弟了。平時就得好好做做功課,確保給孩子輸入的英語素材真實,有意義。
真實就是要符合生活情景,與孩子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原來我也不理解,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小孩子怎么那么興致盎然,他們對于生活里最細小的,用筷子吃飯,用勺子舀湯,掃地的掃把,拖把,都覺得玩意甚濃,甚至你上廁所,她也跟著去,覺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可以在旁邊笑出聲來,就把英語融入這樣瑣碎的生活里去吧!
有意義就是讓孩子覺得說出來的英語是表達的工具,而不是為說而說。就像母語一樣,說出來是為了表達,而不是像我們中學課本一樣,為了一些句式硬要編出一篇課文,“這是什么,這是桌子,那是什么,那是書”。讓從她嘴里蹦出來的英文單詞也像中文詞一樣,要么表達需求,要么表達感受。
吃顆定心丸:輸入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輸出,不能急著逼著孩子往外冒英文,正常的情況,學外語有個沉默期,就是只進不出的階段。培養對語音的敏感和對文化的興趣是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