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中國史鋼》目的了解王朝更迭、政治興衰、社會變遷,也描述文化發(fā)展、商業(yè)經(jīng)濟,地域民俗、大眾生活等。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jié) 呂不韋與嬴政
秦國王孫,名子楚,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因此沒有得寵。陽翟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買賣,幫助子楚獲得華陽夫人的寵愛。子楚成正式的王太孫。呂不韋被任為師傅。子楚一見傾心呂不偉的愛妾趙姬,趙姬歸子楚,產(chǎn)了一子,即是嬴政。
嬴政十三歲即王位。這時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言侯,位居相國,他的愛妾趙姬成太后。呂不偉政治野心不小,打算統(tǒng)一大業(yè)。嬴政22歲時,已有能力趁亂事把太后的政權(quán)完全褫奪;并且把呂不韋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后又把他貶到蜀郡。呂不韋最后服毒自殺。
呂不偉死后,嬴政把所有送他喪的三晉門客驅(qū)逐出境。嬴政既打倒了呂不韋,收攬了秦國的大權(quán),便開始圖謀六國。
第二節(jié) 六國混一
韓國滅亡,嬴政以迅雷烈風的力量,一意東征,先后把其余的五國滅了。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而六國盡滅。于是秦王政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詔令,收結(jié)五個半世紀的混戰(zhàn)局面,同時宣告新帝國的成立。
嬴政不喜歡原稱號,把泰字除去,添上帝字,合成“皇帝”;又廢除周代通行的謚法,自稱為“始皇帝”。
第三節(jié) 新帝國的經(jīng)營
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始皇內(nèi)防反側(cè)的四件事。
第一個件事,繳去六國遺民的兵器,把一部分六國的貴族遷到輦轂之下加以嚴密的監(jiān)視,沒有兵器,沒有錢財,就不會大亂。
第二件事,建筑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干線,皆從咸陽出來,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達吳、楚。馳道的建筑,為的是地方若有叛亂,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
第三件事,采用重兵駐防的政策,并且把舊部統(tǒng)統(tǒng)拆毀。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不讓各國余剩的軍隊留存。
第四件事,文化的統(tǒng)治,思想的繳械。養(yǎng)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作博士。造成了千古嘆恨的文化浩劫。
始皇在外除邊患的努力。始皇聽到“亡秦者胡”的讖語。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把河套收復,并且進展至套外,設了九原郡。
謀北邊又建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筑了一條“直道”達到關內(nèi)的云陽,長一千八百里;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西起隴西郡的臨洮,東迄遼東郡的碣石,成功了有名的“萬里長城”。
第四節(jié) 帝國的發(fā)展與民生
始皇只管“憂恤黔首”,他的一切豐功烈績,乃是黔首的血淚造成的!最初征發(fā)的是犯罪的官吏,“贅婿”和商賈;后來推廣到曾經(jīng)做過商賈的人;始皇時代的賦稅,要取去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苦役重稅之上,又加以嚴酷而且濫用的刑罰。
始皇刺探得別的儒生對他不敬,便派御史去把儒生都召來案問。結(jié)果牽涉了四百六十余人,始皇命統(tǒng)統(tǒng)地活埋。始皇的長子扶蘇,當坑儒命令下時,曾替諸儒緩頰,說若繩以重法,恐天下不安。
始皇大怒,把扶蘇派去北邊監(jiān)蒙恬的軍。但二世皇帝的位還是留給他。遺書未發(fā)而始皇死。書和璽印都在宦官趙高手。于是趙李合謀,把遺書毀了,另造兩封偽詔,一傳位給公子胡亥,一賜扶蘇、蒙恬死。
胡亥即二世皇帝位時,才二十一歲,趙高以擁戴的首功最受寵信;他處處要營私,只有在殘暴上是胡亥的真正助手。在始皇時代本已思亂的人民,此時便開始摩拳擦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