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培訓(xùn)班,我正在準備課件的時候,聽見門外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我趕忙跑出去卻不想看到這樣一幕:
學(xué)生家長手指著孩子,面色不愉怒斥道:“你怎么回事,這個作業(yè)你為什么不做!”
孩子有些無奈的說:“我做了呀,但是這個老師沒要求!”
“怎么沒要求?別人都做就你不做!我不管,你今天把這幾個單元給我補起來!”
“不要做的東西,你為什么要我做!”
“就憑我是你媽!”
“我不做!”
“你做不做!你信不信我打死你!你看看你一天到晚在干嘛!趕緊去做!”
孩子生氣的拿了習(xí)題冊走進教室,眼眶很紅,他喃喃地說:“就是不要做,非要我做!還做這么多!”
“你做不做,你再廢話!”家長把手機一摔,孩子立刻哭了:“你為什么不相信我!真的不要做!”
“我不管,你就給我做!你說說你,從來不讓我省心!我真的很累!”
“你不講道理!還要做這么多!”
“你再廢話,你明天就不要和我出去玩了!”
事情的結(jié)局就是孩子一邊做作業(yè)一邊被家長說了很久。
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甚至在大部分的家庭里都是司空見慣。我有時候也會私下對家長溝通,可以對孩子不必這么“嚴厲”。家長總是這樣回答我:
“我也不想啊,可是不嚴厲不打他,他就不長記性!”
中國的家長總是如此,他們認為和孩子最好的溝通就是不溝通。你聽我說你做我看就好。歷來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并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家長得到的也不過是孩子分裂出一個“假象”而已。怎么樣和孩子相處已經(jīng)成為許多家長的“心病”。
為此,靜濤和鳳蓮兩位作家編寫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這樣一本父母溝通寶典。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主要圍繞“如何說”和“如何聽”兩大塊展開,通過生活案例和專家深度分析給予解決方案來闡述家庭溝通問題。
就拿上述情境中的家長來說,他是恨鐵不成鋼,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會覺得你不尊重我在大庭廣眾下說我,不信任我,你蠻橫獨裁。那么以后當這個孩子到了所謂的叛逆期會發(fā)生怎么樣的事情?
最近有一個詞很火叫做“原生家庭”,意思是一個人在他小時候所受到的一切教育都會影響到他的未來。正所謂3歲看八十。
所以家長想要真正的走進孩子必須要學(xué)會放下“架子”,放下心中“孩子還小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聽從自己的”的觀念,放下“孩子是附屬物”的觀念。只有先和孩子成為“朋友”才能和孩子進行溝通。
正如這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所說:“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了呢?”
只有走進孩子內(nèi)心,才能拉近彼此關(guān)系。才能為接下來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還是用開頭的情景做例子,其實整段對話的核心就是家長希望孩子做作業(yè),但是孩子一再強調(diào)這個作業(yè)不用做。家長把耳朵閉起來,選擇用身份強壓孩子,這是一種錯誤的溝通方式。作為家長我們要學(xué)會傾聽孩子的需求。首先要確認這份作業(yè)是否真的需要完成,第二和孩子好好溝通而不應(yīng)該威脅,第三不應(yīng)該拿不出去當做懲罰。
家長常常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都會如此,不問原因的先罵了再說,然后懲罰不許出去玩,不許吃什么......諸如此類,事實上孩子一旦有問題,家長總愛以成人的思維去批判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但如果家長自己犯錯了呢?他們總是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輕描淡寫的翻篇了。
世界上最殘忍的莫過于做了一件壞事就被說的一無是處了。其實很多錯誤都不一定是錯誤。孩子在小的時候還沒有良好的認知,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有的是因為年齡比較小而闖禍,所以家長大可不必把孩子的錯誤看成一生的污點,放平心態(tài)對孩子說清楚好過拿起棍棒。
很多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聽話、聰明、乖巧,而作為老師的我則不希望我的孩子每個都如此。我希望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我希望他們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著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如果人人都聽話,那么這個世界該有多可怕?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讓孩子多元化的發(fā)展,而不是可怕的棍棒教育、獨裁教育,不要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變成家長的“一言堂”,家長可以心煩對著孩子發(fā)火,孩子找誰發(fā)火?
渴望孩子成才是每個家長的夢想,但是孩子整天在那里學(xué)啊,念啊,做啊,讀啊,他能成才嗎?如果孩子的情緒、情感缺失,如果他不善于和別人打交道,如果他的所有品格都是被強迫的,如果他不守誠信,如果他冷漠無情,不善于理解他人,他的未來會如何?
家長要學(xué)會蹲下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的成長是無時無刻的,而不是一下子的。我們要從小教育孩子平等和寬容,給與孩子充足的愛,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