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們四個朋友湊在一起瞎聊。剛開始我不發話,我的脾氣是后發制人,其實就是不擅長帶話題,就由他們三先說著。聽著聽著,我發現自個兒耳朵癢起來,怎么感覺話頭兒總在半空中飄,死活不落地,不沉底,不往點子上去啊?!每個人不敢把自己的觀點拍在桌子上。
大家的主要爭論點其實是:愛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手段還是最終目的。你是以養育一個有愛的人為目的,還是只是以愛作為孩子內心的力量來源,用這個力量去取得在世的功成名就?
他們有的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技巧,既不能傷害他也不能沒有原則和邊界,不然要么形成心理陰影,要么孩子依賴大人能力變差。
有的說:是啊!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長大才會有幸福感……
有的說:太過依賴大人長大后會成為窩囊廢。
癢得實在不行,我壯士一怒出馬了!開始大放闕詞。
以下就是我的叨叨內容:我覺得想和大家討論個問題,就是我們最終希望把孩子養成個什么樣的人,這點特別重要。我們都說要他心理健康,然后有能力,那么我們的出發點究竟是把他的愛心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愛心當成一個跳板,一個達成成功的要素和方法途徑,一個跳板?現代有很多育兒理念,還有派系之分。我覺得這個養育目的就是一根紅線,貫穿滲入到各個派系的具體育兒方法上去,最終潛移默化影響到整體效果,也就是孩子最終被塑造出來的結果。那么你們認為作為人應該更看重哪一方面?
除了有一位朋友指出這兩者并不矛盾之外,其他人沒有主張。而這位朋友也沒有說清楚怎么個不矛盾法。
話題匆匆帶過,不敢說。沒人接招了。結果我發現自己像個傻子一樣被自己的闕詞推到海面,赤身裸體地露出水。感覺還瘋瘋癲癲的,好像我隨時都是一腦子的推理想法,但其實我只是不能容忍話題沒被討論到實質部分,只是抓取了其中的最底層的觀點分際。
這讓我想到最近讀過的書《哈佛的六堂獨立思考課》其中就提到,東方人因為內斂不事張揚的文化傳統,大家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批判性思維能力差,提不出有見解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大家不敢說不同意見。因為殺傷力太大,這個人情成本很高啊!
反駁一個人的觀點時常就會被理解為批判一個人本身。再這樣的潛意識認知心理環境中,大家當然都不敢說什么了。
又讓我想到拆書幫的事,大家拆解完畢都要接受觀察家以及學習者的意見建議。上次正好就有位新來的學習者提到這種“雖然否定但不傷害正能量的氛圍,感覺大家對批駁已經很泰然”。在這個場合,大家是開放坦然的。
又讓我想到《六頂思考帽》中的方法,把反對、支持、積極、消極等分開來說,大家統一說,這樣就像給尖銳突兀的意見鑲了邊框,并且在專業的場合就更不顯得個人化了。
那么,就我的事例,發現大家確實沒有這樣坦然表達的安全感,因此顯得我一個人很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