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社會而論,微塵是個體,世界是集體。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是分與合的關系,分與合主要是講內心的分與合。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其實就是分。在企業團隊管理中,要達到的目的是凝聚眾人的力量,實質是要凝聚人心的力量,人人用心做事,則事事必成。失敗的實事告訴我們,失敗的原因絕大多數是不用心做事,心不齊則力不聚,事則不成。企業管理要有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管理者的用心,管理者不用心,團隊成員自然不用心。制度只是格,成事還在心。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一”有極其深厚的內涵,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是化整為零的看待事物,是說世界由微塵組成,就像我們搭積木,一塊加一塊最后形成一個整體,這是微觀;一切即是一,是化零為整的看待事物,微塵組成世界,就像我們站在月亮上看地球,它就是一個球體,這是宏觀。微塵,則微觀;世界,則宏觀。切不可用宏觀觀微塵,用微觀觀世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大多數人都作不到,都是用自己的觀念來觀察事物,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也是世界分離之前的最初狀態,是一個平衡平臺,就像是一塊田地,引申為自然界。在這塊田地上各種生物和諧共生,生生不息,這塊田地孕育了萬物,助其圓滿。所以中國古代圣賢對“一”有深刻的理解。老子曰:“誠全而歸之。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得一而萬事備。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抱一”:是指執守于一個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則,通過這樣來框范天下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則。“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圣人總是執著地追求一個方面,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論準則.
“抱一以為天下式”,應該就是悟得“一”所包涵的道理,也就明月了天下事物發展的形式。道德經里的這一段說的是,曲與直,洼與盈,敝與新,少與多,得與惑的相互轉化相對應人的福與禍,喜與悲都如出一撤。既然世間萬物萬事因果皆相互轉化變幻無窮,“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所以高尚的智者從不理會這事物間的轉化,不為這變化中的得失所動,始終堅持自然的道理,堅守道的真諦。“一”就是“道”,抱住道以應對天下變化的萬事萬物。
能量的作用產生規律,規律造就萬物成萬相。能量在內,物相在外,能量與物相之間的關系,尤如法身與應身的關系。在本品中,佛祖如來恐須菩提執見未泯,不能真正明了般若真諦,設計了微塵與世界的之喻來破除執見。應身不離于法身,猶如微塵不離于世界。世界喻法身,微塵喻為應身,世界碎為微塵,即法身分為應身。微塵聚為世界,即應身歸于法身。應身非異,應身亦是法身之體,法身非一,法身能起應身之用。微塵非世界,而微塵實是世界之體。世界非微塵,而世界由微塵起。佛云世界碎為微塵者,就是說法身分而為應身。法身本如虛空,則應身更非實有。世界本如鏡花,則微塵亦同水月。微塵既非實有,世界亦非實有也。實有者只唯一合相,即為能量。但能量,亦不可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