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二十多年的國家注冊審核員工作,見證過年產值僅幾十萬的企業、發展成年產值幾十億的企業集團;也看到過年產值幾個億的企業逐年虧損、陡然解散。
個中緣由,各有各的故事。
職業習慣,我們只關注從事的本職業務,從不參與和評論企業發展。
但是,通過工作,也認識了不少朋友。特別是去過次數多的企業,接觸多了就熟悉了,工作之余也聊天交流。
有一次和一位管理者的談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是北方一個效益還不錯、職工只有40多人的小型民營企業,并且有三份之二是家族人員,總經理是一位略顯精瘦、語速較快、聲音響亮、初中沒有讀完的年近六旬的男同志,他統管公司大局,兒子、兒媳婦、女婿、侄子等分別管理著采購、銷售、技術質檢、車間生產等業務,職責明確。
他用公司,帶領家人和親戚朋友致富了。
第二次去他們公司,和第一次相隔了3年,公司擴充了廠房,購買了新設備,員工增加近二十個,年經營效益遞增。
看著廠里職工積極熱情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同效益不好、提供資料拖拖拉拉、員工面無笑容的企業相比,這里氣氛明顯感覺到緊張中的輕松和諧。
公司保持的良好狀態,和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是分不開的,評審中我們能感受到企業內外環境把控的有效性。
吃飯的時候,我望著他黒瘦的面容,好奇地問了老總一句:當初您是怎樣想起來辦公司的?是先有市場的?還是先有公司的吶?
他立馬回答:我年輕時在外打工,看人家開公司,也想試試,可自己沒有文化和技術。我就白天在崗位上干活時仔細學認真干,把每個部件結構圖形牢記在心里,晚上下班后就把當天干過的活,用鉛筆簡單畫在紙上;一個部件會畫、會干了,我就報告領導,用幫忙的名義到其它崗位干活,誰有請假的我主動頂上,有空就偷著看老師傅干活,我記憶中沒有休過班,目的就是把這個產品的全制作過程弄懂學會。
等到我手里積攢的產品圖紙完整了、腦子積累的干活方法記牢了,我就想自己辦公司,我不求多,就這一兩個產品能干起來就行,可周圍沒有一個支持我的。人人都說沒有錢可以借,但沒有人脈、沒有市場,啥錢也掙不了。
可我就認準行!借錢置辦好生產廠房和設備后,我就揣著手繪的產品宣傳資料,不管刮風下雨,自己圍著北京跑了不下八圈、拜訪了好幾百家企業,不厭其煩地向人家介紹產品功能、詳細的生產制造方法和自己的加工能力,好歹有需要樣品的了,就沒白沒黑地給人家趕制,路上被雨淋得高燒暈倒過、冬天下雪路上出過車禍,一個樣品也有被拒十多次過,為借錢急的半夜痛哭過,但我堅持了下來,才最終有了這個合作多年的美國獨資企業客戶……
他看似閑談,但從言語中能看到他當初的執著和現在的自豪!
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管理者!他的專注和執著,造就了他的成功,他的成功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帶來了幸福生活,他也收獲了成就感。
我被他“圍著北京跑了不下八圈”的精神感動著。
每一個企業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載滿了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和貫穿生命的執著信仰。
我也常常想,每一個人的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境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