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少年的內心,是一個孩子守著一座父母的墳,一雙草鞋。。。”
聽書偶然聽到這句,心中瞬忽一酸,然后就頓住,發了半天愣。
昨天武俠泰斗金庸老先生過世了,引發了刷屏的“江湖從此無俠,青春隨之逝去”的感慨,不禁唏噓這么多有著共同武俠夢的人。
對江湖俠客行的向往,也許是因為大多數的我們都在人生歷程中枯守罷了。
如果真有靈通,可以看到現代國人們內在的景象,雖然不至于象書中落魄少年一般,守著一座墳,但是卻猜,可能大把的人其實一生都守著些什么而不自覺:可能有人守著一座或數座房子,有人守著孩子的搖籃,有人守著關系,有人守著錢財,有人守著名聲,可能有人守著兒時所種下的因子,有人守著成長中所得規則的必須。。。
因為這些守著,而并不自知,所以即便走了萬里,見萬千世間人,其實路過的世界與人間都未入眼中,也其實并未去到多遠,甚至寸步未行,不過原地的兜兜轉轉。
說人生是風景,人生是旅程,若破不開這畫地為牢,也許都不過無望吧。
頓住的當下,思索自己的“畫地為牢”是什么?不是房子,不是票子,不是孩子,也不是關系,是掌控吧,是要呈現出來自己認為該有的樣子吧,是怕自己不夠好,于是不愿呈現的全部吧。
比如,我真的不擅長人際,真的不擅長。雖然這個說出去,多少有人可能不信,因為日常表現中無論面對誰,什么層級,我的當場應對都還自然得體。但是其實,是不擅長的,因為建立關系似乎容易,維系關系就完全不知如何進行,所以我會是個非常被動的人。
但是怕這個為人所知,于是表現出來的,某些時候是不在乎,即便內心不是如是想。
咦,怎么就變成自我批評了?!
所以,自己真正的畫地為牢之一,確是“還不夠好”呀!
其實人生哪有夠好,套用金先生的一句:
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后悄然離去!
好不好,后人評說,鬧得夠不夠盡興,卻與自己是否能破牢而出直接相關!
所以不如一日幾問:
我在守著什么過人生?
什么原因讓我守著?
如果不守,會為生命帶來什么不同?人生多了什么可能?
怎么算不守?不守的狀態是什么?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