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如雨后春筍般的房產自媒體在熱點城市深耕專屬區域,傳統房產電商的版圖正被一點點蠶食。
自媒體崛起
眼下的樓市,可謂深陷交易泥潭。上海(樓盤)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8至10月北京(樓盤)月度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持續低于40萬平方米,創下2010年以來歷史最低水平,售樓中心、中介門店一片愁云慘霧。購房者都去哪了?
在房產自媒體圈,卻是一番繁榮景象。由于購房者對信息的渴求,有關樓市的推送成為流量擔當。在朋友圈搜索“城市名稱+樓市”,可以發現“地產網紅”無處不在,他們不僅能解析政策,能深度爆料,還能提供各類優惠信息,引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
在這些自媒體背后,多是能拿到一手信源,專門從事政策研究、購房指導的分析團隊。為首的意見領袖在地產圈浸淫多年,依托房地產研究機構服務于某一城市的新房項目,堅持更新公眾號輸出各類樓盤信息,并借助微信群直接連通置業顧問與購房者。
因觀點時效性較強,意見領袖提供的內容較房產電商更為優質,頭條推送閱讀數在8000上下,如此大的點擊量本身便意味著豐厚的廣告收入。
事實上,當人類成為手機的奴隸,自媒體的傳播效率已完爆傳統渠道。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的廣告投放渠道更趨垂直化,以往投向搜房、鏈家等房產電商的費用正涌向自媒體。點評者的咖位及文章的專業度、閱讀量,成為自媒體在B端收費的重要指標。
業內人士透露,自媒體背后的意見領袖,只要具備一定公信力,掌控數個500人微信群不在話下,相關樓盤推介可以分發在群里閱讀,真正做到精準傳播。“在傳統中介頹敗的當下,地產名嘴掌握的購房微信群變現能力驚人,每人交納進群費10元便是5000元,涉及投資的單獨咨詢費可達2000元。”
小白樓區域某項目銷售經理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在信息爆炸時代,成本較低、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更受青睞。“此前中介代理新房的費用約為每套3萬元,如今直接給一個地產名嘴3萬元在自媒體推介,傳播效應成倍增長,成本反而大幅降低。”
電商被拋棄
隨著房產自媒體在朋友圈漸呈燎原之勢,搜房、鏈家等傳統房產電商正面臨巨大沖擊。當用戶通過自媒體渠道直通售樓處,線上中介導流、帶看模式已失去支點。
在新房代理市場,房產電商的運營模式多年來并未有明顯改觀,精準、有效、及時仍是短板。以搜房網為例,頁面上的房源信息是否實時變動、價格是否真實確切難有定論;在評論區,褒揚和貶損兩極分化,很難辨認發言者是否為利益關聯方,對用戶決策參考作用越來越小。
在房產自媒體平臺,只需一條推送,現場圖片、優惠信息、房價漲幅、貸款利率甚至裝修技巧即可一目了然。用戶無需泄露自己的手機號碼,便能得到一站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