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閨蜜打來電話,我剛好輔導完作業,她逗趣的說,“有沒有雞飛狗跳?”我仔細回想了整個過程,略感欣慰的說,“今晚還算和諧,除了看圖寫話的作文有些句子主謂賓不分,有些符號用的不恰當。”閨蜜一聽就詐毛了,她恨鐵不成剛的說,“你這是在扼殺孩子的想象力,這個時候應當讓她天馬行空的想象,能把一個故事的大概意思表達好,就要予以鼓勵。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在培養語感,讓她保持表達的欲望,不要去糾結所謂的病句,多讀多練多寫才是目前最重要的,病句以后自然會改。”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隱隱覺得不安的東西才清晰起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是在為孩子負責,但更多的是消除我們的情緒。我讓她改病句,更深沉的意識是我怕被老師批評,怕老師覺得我這個家長不盡責。其實孩子已經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了整個故事的脈絡,我應該給予正面的鼓勵,我看著她熟睡的容顏,心生愧疚,明早一定給她一個肯定的擁抱。
曾經我的心理學老師說過一句話,如果只是消除你自身的情緒,那么對對方是無用的。
當時他舉了一例子,他們學校的輔導員為了解決一段時間內個別同學在深夜打他電話尋求幫助的問題,他召集學生開了一個會議,大概就是說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懂得社交禮儀,在深夜打電話是一個很不明智的行為,這很不禮貌!老師說,看似輔導員是在教學生如何做人,但學生接收到的信息是輔導員不喜歡有人半夜打電話給他,會讓他很生氣。其實潛意識里輔導員要消除也僅僅是他自己的情緒,深夜被打擾的怒氣。
這應用到平常輔導孩子作業中,道理也是一樣,孩子字寫不好看,坐姿不端正, 書桌又雜又亂,這些應該是孩子自己來處理,而我們會為了消除自己的焦慮,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其實到最后孩子接收到的就是家長不信任她,那么最后行為依然無法改變 。
朋友的孩子去學圍棋,進度相較其他小朋友慢了些。朋友就開始責罵她的孩子,為什么別人能認真學,你為什么不能?一直最后幾名不丟臉嗎?其實朋友的孩子已經很優秀,一年級就已經是段子手,言語表達能力很強。而且運動天賦也好,足球踢的很棒,也很會照顧小他三歲的弟弟,但作為母親,只會看到那些不合她心意的事情,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徒增自己的焦慮,也禁錮了孩子。
這讓我想起自己和大寶的關系,我為了能夠更好的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我去學了一年多的心理學,但我發現我和孩子的關系依然不是很和諧。
剛好市心理健康協會有一期兒童沙盤游戲,我讓她也去參加,期間我一直擔心老師約談,然而卻等到沙盤游戲進行6次后老師才找我。她說你的孩子幾回下來表現的都比較穩定,不管是和同伴的關系,還是處理一些其他的事件。只有談到做作業的時候有些小情緒,你們要培養她形成作業是自己的事情,要有獨立完成的意識。
這個反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一直擔心的問題原來根本不存在,我也終于明白,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孩子,去給她們更多的空間和自由,所以焦慮的家長更多的都是家長本身的問題,想起一句話,不帶有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堅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