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之二
本次主要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共十五個規則。第一階段有四個規則:
規則一: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做分類。
如“實用性作品”就是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理論性作品”則教你這是什么。
書籍分類的目的,知道這個種類的書到底在談些什么。找到不同種類的書的區別。
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規則二:使用最剪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如《湯姆瓊斯》的情節,可以簡化為一個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真的是每一個羅曼史的情節。
規則三: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部分的大綱也列舉出來。
列出全書的綱要,并說明這些部分如何印證、發展出全書的主題,有助于掌握全書的重點摘要。
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你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規則五:找出重要詞匯,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對亞當斯密而言,”財富“就是專門用語,”物種“則是達爾文的專門用語。你很快就能將亞當斯密所使用的重要字眼列出來:勞工、資本、土地、薪資、利潤、租金、商品、價格、交易、成品、非成品、金錢等等。
規則六: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測驗你是否了解主旨的方法:一是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來形容同樣的主旨;二是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與主旨有某種相關的經驗?
規則七: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規則八: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些先說結論,你就可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這些理由帶引你到什么樣的結論上。找出哪些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看看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有沒有解決。
規則九: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規則十:不要爭強好勝,非辨到底不可。
規則十一: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讀完一本書后,必須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
規則十二: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規則十三: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規則十四: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規則十五: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要作這樣評論的讀者,除了要能精確地指認作者的問題之外,還有能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他要為自己所說的話提出理由來。
批評一本書的最后階段,就是要檢視作者論述的完整性。這跟全書大綱、作者是否把問題說明清楚,也跟詮釋一本書,衡量他多么完整地解決了問題都有關。
分析性閱讀的規則全面詳細地回答了本書開始時提出的”如何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回答了“整本書在談些什么、各部分說了什么、都說的有道理嗎、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即如何閱讀一本書。
親,規則看上去很多,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本書開始時提出的四個問題。如果看完一本書,你能回答那四個問題,恭喜你,也許你已經將這些規則內化于無形,達到或超越了作者的要求,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