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前一篇文章《你、我、他》,我講過挖角色一方法。意猶未盡,還想再寫一篇,繼續(xù)挖角色。
曾經(jīng)在《古文觀止》里面讀過《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印象頗為深刻。不過,當(dāng)初只是對齊王心胸寬廣、從善如流感到“大王圣明”,對鄒忌的自知之明、以小見大深覺敬佩。
可是,當(dāng)我從事口才培訓(xùn)提煉出鉆石法則之后,再次讀到《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時候,卻有了另外一番認識。
原文照錄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是一部歷史學(xué)著作,也是一部奇書,由西漢劉向編定。雖然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但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按中國古典散文研究專家譚家健的意見,《戰(zhàn)國策》的思想流派歸屬比較含糊,主要屬于縱橫家,但其道德哲學(xué)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我看倒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管他什么派,能派上用場就是好派。
原文只有300多字,故照錄如下,溫故知新: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角色挖得很到位
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非常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分的手法來寫。尤其是通過三分的方法挖角色,挖得很全、很深、很到位,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齊王納諫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首先看看挖出了哪些不同的角色:
1、鄒忌的妻、妾、客是三種不同的角色,他們在回答鄒忌與徐公誰更美時,答案相同,卻分別有“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種不同的心態(tài)。這三種心態(tài)都概括得極傳神,我們完全可以在某些話題的思考與表達中套用。
2、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百姓,這又是三種不同的角色,他們與妻、妾、客一樣,分別有“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種不同的心態(tài)。
3、齊王下令納諫之后,還有三種不同的角色是:“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上書諫寡人者”、“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除了這些巧妙的角色三分之外,還有時間過程與多少層次上的三分,我也順便指出來。
比較容易識別的有兩個,一個是齊王下令,不同的進諫方法,分別獲得上、中、下三種不同等級的賞賜。另一個是時間過程的三分:“令初下”、“數(shù)月之后”、“期年之后”。
仔細研讀,還有時間三分法:鄒忌與徐公比美這一事件的發(fā)展在時間上是三分,鄒忌的思想轉(zhuǎn)變過程也是三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也是三步。
當(dāng)然,這樣多的三分法不見得全是作者有意為之,但是不是冥冥之中就確定了的呢?如此之巧妙,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鑒呢?
三個兒子的婚姻觀
解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希望令讀者進一步強化挖角色的意識。正如有人笑解相對論:廁所里的人覺得時間過得快,廁所外的人覺得時間過得慢,不過是角色不同罷了。不妨再看兩個故事。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一戶人家生養(yǎng)了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當(dāng)中,他們的媽媽經(jīng)常被爸爸打。看到這情景,老大想: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后要對老婆好點。老二想:結(jié)婚太沒有意思,我長大了一定不結(jié)婚!老三想:原來,老公是可以這樣打老婆的啊!
有個營銷學(xué)講的故事:兩個歐洲人去非洲推銷皮鞋,非洲土著穿鞋嗎?A推銷員去,看到非洲人都光腳,立刻失望:這些光腳丫的,怎么會要我的鞋呢?于是沮喪而回。B推銷員去了,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多大呀!于是想方設(shè)法教非洲土著穿皮鞋,結(jié)果,發(fā)了大財。
即使環(huán)境相同,面對事物相同,但思維方式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jié)論也就不同。挖角色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