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班《客體關系》第三次課程備忘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進入客體關系之后,寫備忘已經不再是一件輕松的事,天馬行空的發點感嘆或隨手拈來幾個知識點都無法比較完整的再現課程的脈絡。每次看同學們的備忘,都深深的驚異其各自表達的獨特魅力,比如XGC的深邃精悍、ZJ親切柔和中透露出的難以企及的精微的洞察、LYY汪洋大海般恣肆的想象和才情、PP大姐姐一樣的語重心長和專業的眼光、TT蘊含激情的簡練、LJ四通八達的知識擴展以及對自我細致的反思,當然,還有ZLJ的勤奮與QX的清新以及ZL飽含靈性和詩意的述說。應該還有更多,只是有的未曾分享,無緣一見。這些文字之所以深深的打動人,不僅僅是文字中可見的才華,更在于其中所蘊藏著的濃烈的情感和生命的熱度。成長,是每個人的心愿,但成長的途徑是什么,該怎樣堅持?心靈的成長是一個極其艱難而精微的過程,每一次回望和反思,都是對生命的一次梳理和調校。若干年之后,我們都會記得:曾經有那么一群人,因為相同的時光和相同的心愿,留下了一篇篇飽含生命本真的絢麗的文字!

為了盡量的不遺漏掉每一個寶貴的環節,這次我還是選擇一個個知識點踩著來。

上次課內容回顧

親子關系的保質期

胎兒、嬰兒乃至幼兒,那么小小的一坨肉,未分化的、柔弱的、無力表達的。因為小,我們以為他們懂得太少也需求太少;因為小,我們以為一切都還很長也很遠。我們常常忽略了,他是一個人、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小小的然而卻是獨立的人會感受、會體驗,他天然的渴望愛,而且本能的把這種愛的渴求朝向自己的母親。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也是原始關系中最重要的外在客體所給予孩子的,是滿滿的愛和關注,還是漠視甚至打壓,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世界中留下清晰的印記。前者會賦予孩子主觀全能感,滿足孩子對于自身全能的幻想,在母親善意的認同和包容之中,孩子具有了足夠自由探索的空間,從而長期保有其生命的自發性和創造性。而后者,因為長期得不到情感的響應,形成了對母親的隔離。這種來自原生關系的隔離,是很難修復的。因為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自有其任務和職責,錯過了,便再也無法彌補!有人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可補過的牢,還是當初的牢嗎?人生的任何一種先天的缺失,就像一顆缺乏營養的小苗,后來接受再多的施與,也總難長得茁壯!親子關系是有保質期的。其實又何止親子關系呢,任何一種關系,在建立的初始,若沒有獲得足夠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生長的。

破壞者與嬰兒的阻抑

小孩子,天生就對這個世界和生充滿了好奇,這種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激發出他內心的勇氣和動力去積極的與世界進行鏈接,這就是孩子的自發性,可是這一簇靈性的火苗能否恒久不息甚至越燒越旺,全看父母親是否能夠細致耐心的去呵護它。我們能否容忍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的制造麻煩?我們是否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而時常代替孩子做那些孩子原本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是否對他們進行了責難和打壓?孩子早期的自信來自父母的認同,在雙親語言或非語言的暴力侵凌之下,孩子的自發性一點點的喪失了,成了一個聽話的提線木偶或者是喜歡頂撞父母的愣頭青。愛迪生的母親面對孩子因為做實驗制造的一次次在外人看來無法容忍的麻煩,選擇了寬容,從而誕生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家。母親的胸懷有多大,孩子自由創造的空間就有多大!

虛假自體

真實自體被掩藏的小孩,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情感的鏈接,從而也很難和他人建立起可以信賴的關系。對于這樣的小孩,發現他的興趣點,為他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和氛圍是治療的關鍵。因為長期受到母親強悍意志力的控制,迎合,已經讓他戴上了沉重的難以卸下的虛假面具!

被認可為一種潛能的真實自體,被允許過著一種秘密的生活,而虛假自體成為了保護真實自體的一道屏障,這是一種不太極端的虛假自體。

趨向健康的虛假自體尋求某種環境使真實自體成為它可以成為的可能,但虛假自體保護真實自體的目的,是為了讓真實自體免于羞辱,一旦失敗,自殺就成為了他逃避羞辱的選擇。缺乏柔性的剛強總是容易斷裂的。

接近健康的虛假自體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只要有認同,真實自體就可以免受冒犯和羞辱。從這一點上來說,一個人過分的在乎別人的認同,恰恰暴露了他內心的不自信,他的虛假自體也是有問題的。

健康的虛假自體代表一種日常的適應性的“社會禮節”,這是一種健康的社會化的理解和妥協,也是個體處理現實世界的方法和策略,不會影響真實自體保有自發性和創造性。這樣的自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與別人相處柔軟不生硬。

就像欲望可以激發人的動力一樣,虛假自體也自有其適應現實的必要性,一個人完全憑借真實面具去與外界對接是行不通的。壓迫性的環境、意志強悍的母親、或者是替代環境中沒有提供保護的護理功能,虛假自體的出現都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從某種程度上保護真實自體不致受到過度侵害。可是這種負面的抑制,會在自體心中形成怨念,怨念的積壓、升級導致自體爆力性的“愛自己”。這種所謂的“愛自己”因為不是源于內心真誠的熱愛,相反帶有某種報復的心理,是神經質的、瘋狂的、關閉性的,屬于被動攻擊,目的是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氣。有的人,因為失去曾經的愛人,被強烈的報復心控制著,做出所謂維護自我的極端行為,把自己推向了更大的深淵,其實并非真正的愛自己。

本次課主要內容

順從與讓步在自體發育中的喪失性或成就

順從是虛假自體的代謝物,因為順從不是自發的,相反,它總是和壓抑、怨怒相伴而行。它沒有主體的意志和選擇,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讓步就不一樣了,它是在看到彼此意志基礎上做出的博弈性的選擇。這個選擇有意志的成分,也有自發的成分,因此,讓步恰恰是對自我的一種成就。你希望你的孩子是慣于順從,還是機敏善思?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父母親在孩子的早期,不要隨便用自己強悍的意志去壓迫孩子,不要總是使用命令的口氣,只有在自由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才有可能形成自我的主體,形成自我意志的結構。商量,意味著你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愿意尊重這個個體,他意識到這一點,他的主體就起來了,他的動力和活力也就起來了!錯過關鍵期病態的親子關系,要想改變關系的質量,只有母親自己學習,并通過學習讓自己的自發性先起來,讓彼此的邊界和空間出來,母親減少對孩子意志的干擾,才有希望!

真實自體隱含著的獨特性與辨識標志

真實自體從一開始在本質上就不屬于對外部刺激的受動,而是一種原初的東西。唯其如此,真實自體包含著的,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獨特性和原創性,這種獨特性和原創性最終形成了一個人特有的氣質和氣場。如果說這種獨特性代表的是一個人異于他人的天賦和才華,那么我們最有可能在這種天賦當中尋找到我們生命最深的熱愛,這種熱愛有助于我們更深的體驗到生命的樂趣。這些,對我們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同樣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渾渾噩噩和勤于規劃有什么差別,相信若干年后一定會有明確的答案。真實自體蘊含著我們本心的力量,但虛假自體的存在也是必須的。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生存于群體之中,我們要適應各種社會規則、清楚各種禁忌,還要懂得相關的社會禮儀,為了避免害人害己,我們不可能從肉體到心靈都赤裸裸的呈現在別人面前。因此,我們要學會巧妙的轉換我們的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簡單武斷的評價別人“太假”,是對個人社會性和虛假自體社會適應功能的無視和無知。

抑郁母親與孩子的需要

溫尼科特回憶早年抑郁的母親對他的影響時說:“躺在她的腿上就像躺在死去的樹上一樣。”如此犀利的言詞讓我們看到,一個抑郁的缺乏活力的母親對孩子極度匱乏的情感響應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多么大的創傷!自體發育不良的母親,因為自身的體驗沒有建構起來,因為自身經常處于情感缺失的抑郁之中,根本無力對孩子的需要做出適當的回應。相反,她利用孩子來維系自身對情感的需求和補償,在這里,家庭關系發生了錯亂,母親的情感支架發生了傾斜,孩子承受了不該承受的情感的重壓和意志的侵凌,太多的關注和干預、太多的隔離與比較,讓孩子喪失了本心的力量,變成了沒有活力的附屬品。在病態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喪失了無條件的利用母親為自己成長服務的權利,他犧牲自己的需要,去應付母親的心情,維持母親的活力,承受母親的犯罪感和抑郁感,以此獲得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孩子不可能代替母親完成自身的成長,因此也就永遠不可能消除母親的抑郁,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孩子也成了一個缺乏動力的抑郁的人。孩子要么順從,要么反抗,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最終的結果都是一種生命的退行,受虐型的關系模式已經注定了無可避免陷落的命運。做一個發自內心快樂的母親,做一個對孩子充滿濃濃愛意的理性的母親,是每一個母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母親如何不能理解孩子

母親不能移情性的接觸孩子,她們的反應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內部幻想、自戀需要和神經癥性沖突的基礎之上,兒童要生存,只能依賴于適應母親反應的能力,從而遠離了兒童的需要。什么是內部幻想、自戀需要和神經癥性沖突?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自體客體,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簡而言之就是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屬品,這是母親由于早年自戀發展不足造成的。這種關閉性的關系是永遠長不大也永遠無法分離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心中充滿了猜疑,順從、退縮,極端的虛假自體的膨脹將讓他難以和外界建立相互的信任關系,帶著僵化的人格面具活在自我虛無的幻想世界中,永遠充當世界的弱者!

過渡客體、過渡空間、欲望的客體

過渡性客體與過渡性現象是在內部現實與外部現實之間所體驗到的中間領域。過渡性客體是孩子的第一個“非我”的對象,經由這個對象,孩子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獨立意識。過渡空間同游戲、象征的產生密切相關,兒童的游戲場就是一個過渡空間,兒童在游戲中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由此發展出人際交往的能力。孩子在過渡性空間中創造出過渡性客體,即他的最大幻想和現實之間微妙的鏈接,這種鏈接是依靠他滿足自己需要的手段、策略和選擇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母親作為給予孩子創造性資源的也是孩子擁有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她的情緒、她人格的維度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自發性和對自我的認同。對于單個的生命而言,母親是他最早的欲望客體,本能的依賴母親無條件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母親和孩子是無法等同的,你是你,她是她,彼此獨立又有交集,她包括她以外的任何人,都沒有義務滿足你的一切需要,只有意識到這一點,分離才是可能的、獨立才是可能的!只有實現了這種可能,情感的發育線才能持續的生長,個體也才有可能保有生命的活力。

在生命的早期,除了雙親,一些可愛的小物件也充當了孩子的過渡性客體,他借以和這些小物件之的情感鏈接,嘗試和外界建立初步的聯系。可是很多父母因為不了解其中緣由,經常會粗暴的把這個關系切割掉,導致孩子和客體之間的意義的連續性也被切割掉了。這里順便強調一下“戀物癖”。同樣是鐘情于某個小東西,和其他孩子過渡性客體的“過渡”不同的是,戀物癖的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固化了,他對某個物件表現出極端的依戀,難舍難離。它反映出孩子情感發育的停滯,因為無法與人建立關系而把全部的情感投注在特定的物體上面了。為什么孩子會無法與人建立關系呢?是缺乏認同、是動力不足、是缺乏信任與能力!

DK問T:“為什么在親密關系中人會逃離不了不安和恐懼,而且恐懼還會越來越深?”T這樣回答:“這是因為過渡性空間沒有建立好,雙方缺乏自我發展的空間,總是不自覺的越界,侵凌對方,而且沒有建立起“非我”的概念,總是無止境的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否則就滋生抱怨,抱怨導致隔離,隔離帶來不安,恐懼就產生了,而恐懼的加劇則說明了關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是嚴重不足的。”由這個點,T說出了情緒也是有級別的,越原始越高級的情感能量越大,破壞力也就越大。恐懼,是人最原始的情感,因此也最能反映最原始的原生關系,也最容易引起退行。

尾聲

T在分享和大陽穿越“黑森林”的故事時,我不由得想起了電影《幸福來敲門》中的一個情景:流離失所的父親帶著年幼的兒子疲倦蜷縮在地鐵站,兒子再懂事,因為極度的疲倦也發出了怨言和內心的渴望,他只是想好好的吃頓飯再美美的睡一個好覺而已。身無分文的父親凄楚難耐,可他面對孩子的要求并沒有生氣,他告訴兒子,時光機會把他們帶到恐龍時代,他們也變成了大恐龍,現在,劍齒龍來追他們了,他們應該找個洞躲起來。兒子相信或者說被父親生動的講述感染了,跟隨父親來到了想象中的山洞——地鐵站的公共衛生間。在那里過了一夜。那一夜,對于父親,是很煎熬也很心酸的,但他的小寶貝,安然的躺在父親的臂彎里,睡得十分香甜。他在夢中,也許還會見到大恐龍吧!這個畫面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我感動于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和智慧,感動于父子二人困頓中的不離不棄!孩子,永遠不會是大人的拖累,因為他們,我們開始學習也開始反思、開始努力也開始堅強;因為他們,我們照見自己也照見了他人,認識了人生也認識了世界。孩子,是上天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