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囚徒、瞎子和小丑

某一天,我明白時間不會讓人自動成長,只有經歷能。重要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是經歷過后破繭成蝶的重生。

?心智|搖籃車里的嬰兒

我理解的一種成長是,人在自我意識和客觀環境中不斷調整認知,不斷修正自己的心理地圖。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開心的時候會笑,難過的時候會哭,給他一面鏡子,他會模仿自己的動作,慢慢地也就明白鏡中的那個人其實是自己,這已經是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

等到兒童時期,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識,就逐漸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一個江湖夢,超級英雄夢,公主夢,玩偶王國夢,小朋友莫不過都是愛幻想,自我為中心,在心里構建著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再后來,人長大了,難過的時候要強忍著,明明很不安,也要假裝若無其事,開心的時候有了顧忌,不能再率性而為。我們穿起了盔甲,心里豎起了高墻。那些經歷的故事,讓人高興,也能讓人沮喪,讓人愉悅,也能讓人痛苦,原來失敗和放棄是人生的常態,成功和堅持才顯得尤為可貴,在一次次的磨礪中,有的人逐漸分清了自我和現實的邊界,走向了真實的世俗世界,有的人丟盔卸甲,始終抱有個人的幻想,最后成了巨嬰。

所謂不想長大,是不愿承擔長大成人的責任和義務,本質上還是一種逃避。畢竟改變認知,痛苦而漫長。

我以前總覺得“性情中人”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

現在看來所謂性情、率性直言只是情緒恣意宣泄。再濃烈的情感也需要節制。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人都有自己的邊界,不是所有的玩笑都可以隨便開,不是所有的言語可以隨便訴說,這種“我只是開玩笑而已”的場面話,無恥又幼稚。

我們極容易在演化的天性中迷失自己,衣食無憂,生活過得舒服得要死。忘記了心智成熟是個不斷思考與反思的過程。引用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話,“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妄念|等待黑夜里的太陽

知乎上有個健身大牛“王柔丸”,他說接觸了這么多人健身達人,最后能一直堅持下來連續健身幾年的,在他看來無疑都是很有健身天賦的人。和其他領域一樣,天賦意味著在自己的專長內,出結果很快,效果明顯,反之更有動力去繼續推進,不斷提供正反饋。

我自己實在是搞不清楚這種天賦的誕生和存在,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天賦,也不曾經歷過,只知道長久以來,我們被灌輸“堅持=勤奮=成功”,如果事情沒有按照當初的標準達成,就會被冠以不能堅持的名頭。這種一元論的價值觀,常常讓人陷入自我懷疑中。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先天差異,這種差異性不旦旦只在智力方面。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隱蔽的差異性。在希臘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面鐫刻著三條箴言。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條:認識你自己。(另外兩句是: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分、承諾帶來痛苦)

某種程度上這種認識還是挺難的,要褪下皮囊和世俗身份,回到極普通的個人身上。

以前覺得成熟就是一種狀態,而實際上這種狀態遠不會有一勞永逸的門檻,以為時間到了,年齡到了,事情發生了,人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某個階段。人如果缺少了思考和反思的行動,歲月不是讓人變成了面帶微笑的和藹老人,而仍然是尖酸刻薄、倔強挑剔的糟老頭。

人小時候會模仿身邊的人,模仿他們說話,模仿他們做事,模仿他們思考的方式,這所有的模仿漸漸的融入血脈,成為了你自己。這種影響有時候都是無形的,在我有限的二十多年人生中明白,不要試圖去掩飾那些糟糕的往事,不用刻意的想要忘記,當某一天記憶如潮水般涌來,也只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讓曾經困住自己,而是要明白你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長大后,就變成了另一種模仿,從生活、影視劇、電影、小說、故事中,去模仿另外的一些人,那些人離我們很遠,與我們幾無交集;那些人離我們很近,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些認同。

我想這種標簽化的自我設定其實是一種自我期望,我們在這些人這些事上找到的認同,不過都是我們想要卻缺失的東西。我們模仿穿衣打扮,言談舉止,甚至是一些做事的風格,我們偽裝,假裝自己與他們是一類人。

如同喜歡霸道總裁一樣,我們缺什么就想要什么,以為在別人的身上能得到安全感。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卻妄圖在別人身上尋找安定。

遺憾的是,明辨是非與認識自己一樣,是人生中很難的幾件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經歷些世事,就分辨不清自己喜歡和模仿的特質。有些糟粕,也能讓人甘之如飴,等學會了分辨,時間也就過去了。

?心態|取悅別人的乞丐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明白了一個有意思的點。“不管是知乎大v也好,還是行業大牛也好,大家開始在各種各樣的平臺持續輸出個人的想法和見解。但實際上大多數人,輸出的動力遠大于思考的動力”。

雖然這本質上是舍本逐末,其實如同我們在相互競爭和攀比中去完成一些事情,都是在尋找認同感和樹立存在感。

輸出內容→得到贊賞→獲得肯定→擁有滿足感、成就感→持續輸出的動力。實際上其中隱含了一種取悅,取悅讀者,取悅觀眾,取悅那些對我有所期待的人,這種壓力好像在告訴自己,我絕不能辜負那些期待我的人。

問題是,重要的是我們在輸出的時候,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以此來自我滿足?還是在輸出的同時,思考的快感,自我愉悅?

本源在哪里?自我還是他人?

就像經歷的困苦一樣,我們需要分析實際的問題點,尋找對策。而根本上,所有的困苦并不重要,如何看待問題本身才重要。

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大概說得就是這個意思了。

喬布斯生前有一種理念: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事物的好奇心,不斷探索學習的索求。

我們不知道命運之門,已經在某個時候悄然打開。我們都在某個自己選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很早就想落筆這一文,一是因為總覺得時間沒到,二是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心靜,沒辦法冷靜的梳理好思路。現在時間雖然...
    晝夜思閱讀 274評論 0 0
  • 今天在騰訊Buggly中查看我司APP錯誤日志時發現這么一個錯誤:Attempt to invoke virtua...
    CnPeng閱讀 9,445評論 0 4
  • 伴隨著公共汽車的搖擺,發動機的轟轟聲,我們前往茶園,開始期待已久的茶園研學。 茶在我家算是最受青睞的...
    Sunny子涵閱讀 474評論 0 1
  • #每日500字# DAY 1 自從大學畢業后寫作這件事離我的生活越來越遠,畢業后做了個小會計,每天跟著¥+=-%打...
    若的行李箱閱讀 20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