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不容易,不僅學到方法,更能了解方法從何而來,方法本身意味著什么,這樣看待問題會更深入。
情緒本身沒有錯,而且表達情緒的方式有錯。
當你心情低落的時候,去和朋友傾訴,朋友如果只是說不要傷心,過后就好了。
類似這樣的回應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多,當你得到這樣的回應,是放松了開心了?還是更惆悵了呢?
否定情緒得不到任何結果,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讓孩子不要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情緒是沒有錯的,不能通過否認情緒的方式讓對方好起來,反而讓對方更生氣了。
從心理學來說,情緒只可以通過接納或者認知調整(也是一種形式的接納)而消除,有人說可以通過遺忘來忘卻。但如果你童年有過很多委屈,該有的情緒還是會爆發出來。
如果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畫畫或提前給媽媽打招呼,這是一種科學合理的表達方式。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撒潑打滾等不依不饒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情緒表達方式就是有問題的。
如果情緒,人和方法混為一談,是很難進行處理的。
情緒管理基本流程,8個關鍵字
1 識別 識別是為了更好的表達
處理情緒得先知道處理什么樣的情緒,比如生氣,是因為什么導致的生氣?
3-6歲建議識別4種最基本的情緒:開心,生氣害羞和害怕情緒。
情緒流動的在潛意識流動,如何控制和管理潛意識里的情緒呢?要先提取到意識層,再通過理智來控制意識層的情緒。
因為潛意識的情緒是不可控的,會不時的困擾你。選擇性遺忘的后果是下一次會更加變本加厲。
2 表達 情緒管理的基礎,最關鍵的步驟
表達是為了將意識層的情緒將他以語言的形式匯總起來,下定義,通過定義方式將情緒變得更清晰的表達出來。
表達出來的情緒其實已經不是原來的情緒,而是概念上、詞匯上和文化上的情緒了。表達情緒是讓孩子奪回自己的控制權。
所有情緒都來自于本能,所以本能的情緒要提升到意識層,運用自己的理智、方法和認知來表達和管理。
3 外化
把問題和人分開來看就是外化,不要覺得孩子是問題。孩子正在面對和解決問題,只是方式還欠妥當。
當孩子發脾氣時,第一種看法是,孩子本身就有發脾氣的問題;第二種是孩子碰到了問題,不知道該怎么做?第三種孩子正在解決問題,只是方式不太恰當。
問題分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越強。告訴孩子是因為什么事情而發脾氣了,給孩子松綁,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是有原因的,是有出處的。如果給孩子貼標簽就是在內化。
4 替代
用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不好的方法。替代最關鍵的是演練和模擬,而且是多次演練,一次是不夠的,2次以上新的行為模式才能代替舊的行為模式。
無論什么時候,停下手中所有事情,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教他應對情緒的方法。
情緒管理最終目的
情緒管理是方法,目的是讓孩子為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的結果負責任。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行為負責,為自己的后果負責。
人和事,情緒分開對待,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