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日常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口才便給之人的偏見極大,口才好如子貢者,就算再賢而通達(dá),也不過得了個“器”的評價;但是腹有才華、不善言談?wù)咴谒劾锞褪谴蟛拧?/p>
孔夫子的做法很簡單,因為他推己及人。自己所做不到的,別人做到了,甚至做好了,那是對方錯了,走歪路了。要和自己一樣的人才是賢人君子啊。
雖然我也認(rèn)可他說的靠口才說服人有時候會引起他人反感,空口說白話,自然是能嚇人一時,不能真的讓人心服口服。但以事實為根據(jù),侃侃而談,諸葛舌戰(zhàn)江東、蘇張縱橫六國不都是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了嗎?如老儒天天叫人向善是好的,可口才有益家國未必就不好了。
本篇不過說明所謂圣人,仍有人性而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3),屢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學(xué)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嘴快話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rèn)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