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蟒蛇河邊的老房子要拆遷,三妹還專門趕回家拍了幾張老房子的照片。照片上的老房子斑駁而滄桑,但卻不失英姿。在藍天的襯托下,別有一番味道,也勾起了我們對老房子的回憶。
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有著爸爸和媽媽的辛勞和期望,有著我們姐弟童年的快樂和夢想........
老房子的院子靠圍墻西邊,有兩棵長得很好的葡萄。枝枝蔓蔓,曲曲折折,順著葡萄架,爬到二樓陽臺的欄桿,再向東伸展,形成一個自然的綠色葡萄欄桿。
夏天到了,葡萄架上,陽臺欄桿上都結滿了紅的、青的、紫的....一串串的誘人的葡萄。帶給了我們姐弟六個很多的快樂和喜悅。兩個弟弟最小,經常看到他們倆就蹲在那高高的葡萄架上,揀那最先熟的紫葡萄。讓你看得心懸.......
靠圍墻的東面,長了一棵桃樹。這棵桃樹矮矮的,枝葉茂盛,綠油油的葉子中間長著一個個綠色的果實。晚熟品種,結出的桃子都是甜里帶著脆,不像市場上的桃子軟綿綿的。我確實好喜歡吃,也好懷念那種特有的味道.
院子很大,四四方方的。中間是平平整整的水泥板鋪起來的場地。可以曬糧食,也是我們活動游戲的場地。老房子是朝南方向,下面四間,上面三間的水泥樓房。二層上面還有三間小閣樓。
老房子的結構很好,用的材料也不錯。時間像是1987年,我上初一時建的。砌這樓房的當時也很是轟動,因為在當時農村里樓房并不多見,記得有很多人到我家來參觀,看后也是嘖嘖贊嘆。
圍墻的南面是三間廚房,青色的磚,青色的瓦.看上去有種自然的和諧。最東面是廚房,中間是開始是吃飯的地方,后來一度成為榨油的場地。有南門,還有北門。
夏天,南北門都開下來時候,便會有一種自然涼爽的風穿堂而過。
西面一間也是榨油的附屬地方,后來被爸爸改成了浴室間,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
廚房的門口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河面不是很寬,但也可以行舟,這條小河帶給我們很多的樂趣.......
特別是夏天里,中午從鍋門口燒完飯后,熱得滿頭大汗怎么辦?"撲通"一聲,扎進河里,游個來回,頓時感到涼爽愜意。晚上放學回來,拿個小木桶,人蹲在里面,劃呀,劃呀......劃到河中間時,一不小心掉進河里,那沒關系,我們可都會游泳的好手。暑假里,我們還可以用網子弄到螺螺,抓到龍蝦,踩到蛤蜊,.......
小時候的快樂很容易滿足的,爸爸出差帶回的一個蘋果,一個橘子,一個面包,雖然分到手的只有一小快,但那入口時的甜絲絲的感覺,能讓我們回味很久。
雖然爸媽一直盼望著生個兒子,但在我感覺中他們對我們姐弟六個的疼愛是一樣的,并沒有所謂的重男輕女。所以我們像春風中的小草,沐浴著陽光,也沒有那么多的煩惱,自然的成長.....
樓房砌起來了,我們的房間也多了,樓下因為有四間。西邊兩間是大客廳和儲藏室,儲藏室在最西邊,中間用了一道墻,將其分隔兩間,里面一間放糧食,外頭一間可以擺放其他東西。
東邊兩間也是客廳和一個大房間,大房間也被爸爸從中間隔斷了,北邊一個房間,是我和三子的臥室。南面一個房間,是姐姐和四子的臥室。
東邊的客廳不是很大。因為樓梯口就在中堂的后面,順著樓梯拾級而上,拐個彎,我們就來到了二樓。上面只有三間,穿過中間的客廳,來到陽臺,東面一大間是爸媽的房間,里面靠北墻是一張大床,床上有爸爸的書柜。
這是是對我最有魅力的地方。爸爸喜歡看書,而我也喜歡看書,那個年月里的鄉下,能夠看到各種的圖書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暑假里,我經常溜到二樓,去翻看那一本本書,有《楊家將》系列的,也有《才子佳人》系列的,還有什么《山海經》,《民間故事》.......
南邊靠窗有張書桌,旁邊有張沙發。沙發對面還有一張方桌,上面擺放一臺彩色電視機。南墻邊書桌上還擺放著一個組合式音響,可以放唱片,也可以放磁帶。聽得最多的是淮劇《珍珠塔》,《牙痕記》......因為是媽媽喜歡聽,她喜歡熱鬧的,喜氣,穿衣服也是喜歡穿紅色的,可惜媽媽走得太早,讓我們有著太多的遺憾和思念......
陽臺最西邊是兩個弟弟的書房兼臥室。他們倆是孿生,穿一樣的衣服,一起長大,可謂是形影不離。小時候大雙子的臉紅紅的,脾氣比較犟;小雙子的臉白白的,比較柔和。兩人在房間里做作業時,經常從里面傳出“噼噼啪啪“”打斗的聲音,但只要有人走到門口,里面立刻鴉雀無聲。問:"你們倆打架了?“”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沒有,我們在做作業的.........."
二樓的最西邊是一個曬臺,也可以曬曬糧食什么的。站在曬臺上向北面看去。秋天是金黃的稻子,春天是綠油油的麥苗。我們家的六畝地就在屋子后面,而且是連在一起的。這也是爸爸有先見之明,那時候爸爸已經有了自己的工廠,經常出差。田連在一起,好管理,收獲快。而且收下來,很快就能到門口場上曬干。在家門口,我們即使幫不上大忙,也可以幫上小忙。抱草、翻草、翻麥、翻稻、都可以的。
二樓的樓梯口再向上,就通到了三樓的小閣樓,也是三間。只是矮一點,里面堆放的是一些閑置的雜物。上面可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地方。人躲在里面很難被發現。這里面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跟《超生游擊隊》里面差不多,那天只有姐姐一人在家,躲計劃生育的女人,拎著鞋子,從后面的麥田跑到門口,驚慌失措!姐姐很鎮定地讓她躲到三樓,后面尋找的人看見她消失在我們家門口,進來到處找,都沒有發現,就向其它地方找去了。其實她就在三樓,因為上面很黑,沒有被發現。那個女人后來生下了個男孩,現在男孩可能已經結婚生子了。這于私講也算是好事一樁了。
從三樓上下來,穿過院子,走過廚房與院子的院墻門,來到外面的河邊。回首看去,經歷二十幾年的老家,承載著我們一個個長大的老家獨自靜靜的守候在這里。
大姐、我、三妹、四妹都在這老房子里相繼出嫁,兩個弟弟在城里的房子結婚。接著我們也都到了城里安家落戶,爸爸媽媽也和一起我們住在了城里。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但我們都不會忘記這是我們長大的地方,這里有著我們的無限眷戀.......
現在即便是老房子要拆遷了,但時間卻永遠帶不走的是親情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