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我是語文老師,學生最傷我心的問題便是那句:“老師,學/背這個東西有什么用?”
面對這樣的問題,你回答他,說:“孩子,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蹦愀嬖V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樣要去遠行才行,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條件……”你提醒他,說:“孩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后會有用的……” ? ? ? ?
這時,他便會說:“詩和遠方有什么用?”“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有意思多了!”“以后,以后是什么時候,難等……”
你看,十幾歲的娃娃,他是說“難等”,他是問“有用”。這些問題,這些用詞,反應出了什么呢?
其一,他只需要“有用”的東西。這個有用的標準,不是知識,不是技能,不是未來發展,是能否帶來利益,帶來好處,最好是能賺來錢財。
其二,他怕“難等”,他不愿意“等”。他很浮躁,缺乏耐心,喜歡“快餐式”的一切,沒法靜心準備等待學有所成的時刻。這里的等,恐怕還有層“坐等”的含義,我不學,我等收獲,我不做,我等成功,我不干,我等給予……
?那么,究其根源,還是他思維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出現偏差的原因在哪呢?我想有這幾個因素的影響:
1.家庭原因。家長或監護人,過分看中一時利益,功利心過強,有些家長甚至否定學校教育和老師的作用,說讀那么久的書,有什么用,什么都不會做,白讀了;更甚者宣傳“讀書無用論”,說什么,你看,你們那些老師上了一二十年學,一個月還不是幾千塊錢,還沒有我賺得多;宣講誰誰誰,讀了小學,成了大老板。跟孩子在一起時間不多,打電話時、回家時,便是十句八句不離錢,我一學期拿那么多錢,你考的這點分值得了么?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孩子就只談“有用”了。
2.社會原因。社會上的一些新聞媒體,網絡信息,以及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評判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便是有多少錢,尤其喜歡大肆渲染那些不讀書就可以成功的案例。學生只看到了錢,沒看到人家是付出多大的艱辛和努力才取得的,也沒有看到那些人如何真正實現人生價值的。他看到了一個時期內,少數人不讀書甚至讀書少,成功了,他看不到這個成功比例是何等的少。同時,社會上也沒有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他們眼中的老師、學習、讀書,就越來越沒有檔次了。久而久之,他也做起了“白手起家,成就輝煌”的白日夢。
3.學校原因。學校沒有相關的課程幫助學生明白“讀書的真正意義”,沒有真正覺醒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隨著各類新聞的報道,老師們,越來越覺得自己成了“弱勢群體”,做什么都不對,什么都不做也不對,導致很多時候,不知如何?老師沒法真正作為,對學生的引導和關注層面就會減少,不正之風就會滋長,學生就會變得無所謂。
其實,說這么多,又如何呢?依然沒能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