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起床,我讓你自己穿衣,自己背書包;
放學回家,我讓你自己寫作業(當然如果你需要我都會在旁邊陪你),然后自己收拾書包,順便放好第二天的零花錢;
晚上,我讓你自己收好玩具,準備好睡衣和校服自己洗漱。
有時候,我可能還會叫你幫忙倒個垃圾,關個開關,一起包餃子,或者擇菜,等等。
有的時候,你會樂意去做這些事;也有的時候,你會不高興地噘著嘴問:“為什么我必須做這些事?你幫我做一下不行嗎?”還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簡單的事情鬧得不開心。
你問我為什么,就像小時候問“樹為什么長葉子”“天為什么要下雨”一樣理直氣壯,可我知道,這個“為什么”跟小時候那些“為什么”不一樣。
我需要認真對待你從現在開始問的每一個“為什么”,因為我也的確需要思考,作為媽媽,我為什么總是本能地讓你做一些事,又不讓你做一些事。
01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讓你學會生存的本能
幾年前皮克斯出品了一個名叫“Piper”(《鷸》)的動畫短片,只有短短的6分鐘多,卻火遍網絡,還榮獲了奧斯卡最佳短視頻獎。
晨曦微茫,海潮涌動,一群鷸鳥隨著海浪的節奏飛來飛去地在沙灘上覓食。
不遠處的草叢里,一只鷸媽媽把腹下熟睡的小磯鷸推醒,然后自己飛走了。
小磯鷸等著媽媽像往常一樣把美味的早餐送到它的嘴里。可是這次,它卻沒有等到。
媽媽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小磯鷸,讓它自己去找吃的。
沒有覓食經驗的小磯鷸,遭遇了它鷸生中的第一個“巨浪”,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
但鷸媽媽依然沒有心軟,它把瑟瑟發抖的小磯鷸從窩里拖出來,就掉頭飛走了。
孩子,你認為鷸媽媽一次次地拒絕小磯鷸,是為什么呢?
你總是說:“媽媽,你就幫幫我吧,這么簡單的事,你做一下不就行了嗎?干嘛非得我自己去做?”
孩子,你見過塞倫蓋蒂草原上的動物世界,所幸我們去的那天看到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藍天白云下,水草豐美,成群的羚羊和斑馬在悠閑地吃草,花豹慵懶地躺在樹上休息,甚至連號稱“叢林之王”的獅子們都懶洋洋地躺在路邊打盹兒。仿佛互不相擾,仿佛歲月靜好。
你感慨地說:“媽媽,這里才是動物的家啊!動物園里的動物太可憐了!”
是的,那是動物的家,那里有無邊無際的草原任它們馳騁。
可是,你還記得我們的司機兼導游Six大叔跟我們解釋那些獅子為什么那么悠閑嗎?Six大叔在草原上工作了十來年,監測環境,觀察動物,很了解這些野生動物的習性。他說,那是因為“食物”就在身邊,它們現在不餓,也用不著為晚餐焦慮,就算到了晚上餓了,它們也有很好的視力,而它們的那些“食物”則是看不見的。
這,也是動物世界,殘酷,血腥,弱肉強食。
還記得躲在小灌木叢里的那三只獵豹嗎?那是一只獵豹媽媽和兩只獵豹寶寶。Six大叔說,獵豹一般會生四只幼崽,這家只剩下了兩只,那么另外兩只可能是走失了或者被吃了。
即使是獵豹,也不能護得自己的孩子萬全。
所以,動物媽媽們從來不敢掉以輕心,它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也不知道意外會降臨在誰頭上,它們總是本能地推著孩子們早點學會生存的本領,希望孩子們遇到危險時能成功逃生,如果先發生意外的是自己,孩子們離開它們的保護也能好好活下去。
在動畫片里,小磯鷸在又一個海浪退去后安然無恙,它的世界自此卻已完全不同!它自豪地把一只比一只大的海貝拖到媽媽面前。晚上,它枕著那些海貝殼進入了夢鄉。這個晚上的夢,一定是它長這么大以來最甜蜜的。
同樣作為媽媽,我在鷸媽媽每一個看似殘忍的轉身與拒絕里,都看得出它心底難以言表的母愛:我知道我無法喂你一輩子,所以,我必須教會你如何喂自己。
是的,有時候你要我做的事的確很簡單,但我卻總是拒絕。孩子,你可知道,那是一種母性的本能。
02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希望你能在自立中獲得自由
我小時候,曾經聽過一個新聞:一個上了中學的孩子,帶著媽媽準備的餐盒到了學校。可是當他回到家的時候,非常生氣地跟媽媽說:“你給我帶的雞蛋太硬了,根本沒法吃!”
當時我和我的同學都不可思議地笑了:這孩子,難不成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自己剝過雞蛋?
在我們國家,多年以來,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就像我們家一樣。孩子太少了,大人們都抵擋不了那柔軟、嬌嫩的誘惑,不知不覺中就照顧得太多了,遠遠超出了孩子需要的范圍。看起來是愛,其實是我們太自私,太享受和迷戀自己被需要、被依賴的感覺,在甘之如飴的代勞中剝奪了你們成長的權利,讓你們誤以為自己很多事還做不了。
你們明明一歲多就會走路了,可我們見過那么多上了幼兒園還讓爺爺抱著回家的小朋友;你們明明兩歲就會自己吃飯了,可有的到了四五歲,奶奶還得追在身后喂飯;你們上幼兒園時就有自己的小書包了,可有的孩子到了小學,整理書包依然是爸爸媽媽的事。
在這次疫情爆發前,有多少年輕人是整天靠著外賣和鐘點工生活的?沒有外賣,就沒法吃飯,沒有鐘點工,就沒法自己收拾房間。有些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姐姐,甚至千里迢迢地把臟衣服背回家去洗。
你說動物園里的動物很可憐。是的,那是因為它們不自由,因為人類把它們帶入了不熟悉的環境之中,它們沒法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照顧自己。更殘酷的事實是,即使人們再把它們放回大自然,它們也已經沒有了自由生活的能力。
人也一樣。
自立,讓你擁有更多自由,當一個人無法照顧自己的時候,他的生活就少了很多自由。
當你只能依靠外賣解決吃飯問題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健康吃飯的自由;當你無法自己整理房間的時候,你就失去了隨時享受條理生活的自由;當你無法獨立出行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走向遠方的自由。
事實上,你們孩子遠遠比我們和你們自己想象的更能干。
被迫宅在家里的這些日子,很多人發現,離開了別人,自己其實也是可以活下去的,甚至可以活得更健康。
自立,是媽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03 自己的事自己做,讓自己成為一個陽光、有愛的人
孩子,你們這一代,實實在在是不缺愛的一代。
從小到大,你幾乎都是被愛包圍著的,從吃喝拉撒到游玩嬉戲甚至睡覺,都有一堆大人圍著你轉。我說了,這些是我們大人情不自禁要去做的事,甚至做了不該做的都不自知。
可是,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哪個時刻,你是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是被愛包圍著的?有沒有哪個時刻,你因為感覺到被愛而感到由衷的喜悅和幸福?
有時候,飯菜不合口,你會不開心;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會生氣;外出時環境不舒服,你更是有了發脾氣的理由。
可是,孩子,你想過嗎?
即使是不合你胃口的飯菜,也是爸爸媽媽用心去做的,我們希望你吃得健康美味、營養均衡;不是每一個你想要的玩具,我們都能夠買給你,我們家還有更多的生活賬單要付,何況家里你的玩具已經堆成了山;一次旅行就像經歷一段微縮版的人生,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沒法選擇未知的經歷,但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面對他們,內心灰暗,一絲漣漪便可引發一場波瀾,內心陽光,一切風雨都會成為獨特的風景。
孩子,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生存,我們存活于世的成本和資源,是愛。
讓內心充滿陽光和愛,你才會感受到這個世界更多的善意和美好;而要讓內心充滿陽光和愛,靠的不是得到而是付出,不是接收而是給予。
你還記得《快樂王子》的故事嗎?王子生前錦衣玉食,從不知憂愁和眼淚為何物。可當他變成一座美得耀眼的雕像,高高地矗立在城市之上時,他看到了真正的人間生活。他懇求在南飛中掉了隊的小燕子幫他用自己曾經無比在意的美去拯救這個世界。在付出和給予中,他終于收獲了真正的快樂,那與在世時的“享樂”截然不同。
這是對“快樂”注解最好的一部童話。
我深深地理解那種快樂。每次在路口停下車子讓行人先過的時候,每次在地鐵或是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一個更需要的人的時候,甚至,能給別人一個關注的目光或者善意的微笑的時候,我都能感覺到付出的快樂。
孩子,你現在能付出的當然不多,但當我們還沒有能力付出更多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既是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也是還給別人一份愛。我們都生活在愛的循環中,對于愛,我們都不可辜負,更不可無視。
04 自己的事自己做,帶著愛的創造力擁抱世界
我經常感動于生活中的一些充滿愛心的小創意,比如食品包裝上方便又不起眼的撕開口,比如能讓人撐傘舉杯兩不誤的杯托雨傘,比如讓出行變得井井有條的分類行李箱。
這些暖暖的小創意,總是體貼地告訴我們,我們感覺到的“麻煩”其實并不是麻煩,我們的每一個需求都值得被重視和照顧。
但是,想想看,一個習慣了事事讓別人代勞的人,可能去思考怎么開包裝、怎么邊舉杯邊撐傘、怎么收拾行李箱嗎?
不會,他們只需要讓別人幫他們做就好了。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讓你在一次次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體會自己的感覺,并思考更好的辦法。
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兩位儒家先賢其實都在說明一個道理——推己及人。
當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推斷出別人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尊重彼此,帶著愛的力量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動參與者。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充滿大愛的創造比比皆是,比如路口方便汽車拐彎的圓角設計,比如幫助老年人上下樓的滑軌扶手,比如公交車上方便坐輪椅的人上下車的斜傾板,還有馬路上幫助盲人安全通行的盲道,等等。
多一份體貼,就多一份溫暖,世界的美好,需要我們每個人把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媽媽希望,有一天,你也能接住那根接力棒,讓世界多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