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我很意識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有時想公布于公眾場合,只是希望這股情緒被知道就可以了。
但是,往往事后又會后悔,所以會定期刪除。會去刪除,是因為諸多看的人喜歡評判。
最典型的,我隨機(jī)發(fā)了一句感想,有評判意識的人會一般這樣問候我:你怎么想法這么多?年輕人,想法不要太多。其實這句話源于與我同齡的人。
而另外有人則是,默默看了,下次有遇到,話題帶起時,ta欲言又止的停頓中,我知道ta看過我的心情與文字。
后者這個人不是對我的想法與行為沒有想法,而是ta知道尊重我當(dāng)下的情緒狀況,聽我說,然后再表達(dá)ta的想法與感受。
而往往是這種會換位思考我的心緒的朋友,我常常會不忍心太過放縱自己的情緒。或者更應(yīng)該說,我看見ta的那一刻,或者與他開始聊時,我知道只要我想說,ta一定會懂我,那么我看見你了,開始知道你和我說話了,就治愈了一大半,后續(xù)是否聊讓我煩心的事情就不重要了。不知道這算不算網(wǎng)絡(luò)雞湯文常說的,找一個能讓你成長的人,一個人能對我的情緒有那樣大包容,首先他肯定也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但比我會克制,這種素養(yǎng)練就了他更柔和地看待他人。人與人之間,這種無聲的信賴,是不是就是彼此同處一室,不交談,卻從未覺得孤獨的保障?相互欣賞、鼓勵,攜手而行,共同成長。欣賞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個人層面上的優(yōu)秀,不是愛情婚姻的根本之道,而在于兩者的互動與體恤。
我從來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對人會有這樣的感知,但是這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條,包括情感上來說也是如此。身邊常有人不理解我為何會做這樣或那樣的選擇,而我內(nèi)心很清楚,自己因何而放手。常規(guī)的不痛不癢的勸慰,反而顯得做作了,有些人只要與他對話一兩句話,我就恍若新生。
所以,說實在話,有些人走不近,是必然的,我也從未覺得需要刻意去經(jīng)營。不是所有人都能時刻體恤他人,但你可以感受到那份努力嘗試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