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教之中關于大乘小乘的問題,我一直以來都不甚明白。只聽聞小乘修行自我,大乘普度眾生。小乘是小舟度小我,大乘是大船度眾人。然而一直以為我都偏愛小乘。哪里信小乘呢,南傳佛教。哪里是大乘信仰呢,中國即是。以我當時對佛教現狀的理解,如果所謂普度眾生就是燒香拜佛,口念阿彌陀佛。而小乘則是嚴格的清規戒律自我約束的話。那我當然是偏向小乘,鄙夷大乘。我不明白,我那么敬仰的玄奘怎么會信仰大乘,并在印度無遮大會上辯倒一眾小乘高僧呢。
? ? 直到最近的最近,一個因緣起于一次偶然去小學校上了一節課。向孩子們講述我最喜歡的絲綢之路。整堂課我盡可能用有趣的、簡單的話語向他們多灌輸知識,引發他們的興趣。但我最激動并不是這些知識本身,而是在上完整堂課后,我對他們說了一句話:
? ? 了解歷史的一部分原因是讓我們為祖先曾經創造的文明自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知道我們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
? ? 為什么那么著迷絲綢之路,因為它打碎了我之前所有的大中華情節。讓我明白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文明,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產生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的接觸中互相吸納、借鑒、融合再加以創新而來的。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把東方的和西方的加以比較分出勝負。如果文明只能以第一名馬首是瞻,那這個世界是何等單調、枯燥、死板。既然歷史都是這樣子創造出來的。那么身為未來歷史的創造者,我們也應該摒棄偏見、狹隘,即佛教所謂的分別心,才能創造出更絢爛的未來。
? ? ? 我希望把這個理念傳遞給孩子們,也許我所教授的知識,他們過了一個星期就忘了,但是只要有人對他們說過這樣的話,就如同一個楔子打進了他們的心。所以我相信,我種下了些許的因緣。
? ? ? 上完課的那天晚上,我和友人說,哦,現在我懂了,原來普度眾生是這樣的感覺。
? ? ? 上周六的上午,我去參加了震旦博物館舉辦的一次佛教講座,講師是資壽寺是主持釋延邦法師。法師說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但是幾乎沒有提到他個人的經歷。直到最后聽眾提問環節,有人提出讓法師講講他自己以及資壽寺。借由這個問題,我才得以了解法師的個人經歷:
? ? ? 在延邦法師13歲的時候,少林寺曾組織了18位小武僧去歐洲創建中西文化的交流平臺。他們每年都會歐洲一個國家,傳播中國文化也吸納西方的文明。這個活動一搞就是十年。十年后,活動結束,18個武僧(沒有正式剃度出家)中,只有延邦法師一人選擇了剃度出家,其余的17個人全部就地解散,留在了歐洲。回國后的法師被其師傅,少林方丈釋永信遣派去了山西,做了資壽寺的主持。
? ? ? 管理了資壽寺后,延邦法師一直在考慮,資壽寺的未來在哪里,是變革創新,是保持傳統。最后他決定,不丟失傳統的加以變革。他要保留傳統,什么樣的傳統?延邦法師說,傳統就是僧人必須是單身,必須要吃素。哦,就是僧人的戒律他還是要保持。那么所謂的創新又是什么呢?法師說,他想要資壽寺不再成為一座傳統的寺院,而是傳播禪宗美學和文化的載體。你看著他的時候,也許很難想象一個年僅28歲的小個子和尚,有那樣的雄心壯志:我要讓資壽寺成為這樣的寺廟。有信仰的人來了能看見宗教;愛文物的人來了能看見歷史;喜歡建筑的人來了能欣賞建筑;小資的游客來了能體會情調。為了這個理想,作為一個和尚他不務正業的去學建筑,去看安藤忠雄,去一次一次和舊勢力打磨。
? ?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大乘佛教有菩薩這個概念。菩薩乃菩提薩捶的簡稱。菩提是覺悟之意,而薩捶指有情。小乘佛教修阿羅漢,就是你修到涅槃這個境界后,就得圓滿常駐涅槃。但是大乘則不同,菩薩修到涅槃后,不常駐涅槃,而是仍然回來幫助更多的人,即所謂普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何為地獄?俗世即地獄。對于一個修行的佛教弟子而言,塵世中眾生顛倒、癡迷蒙昧的樣子一定讓他們很不好過。修行到了開悟的狀態后又復入紅塵翻滾真的好似人間地獄一般。正如法師所言,他回國后的六年里,真的比我們所有的俗人都要俗。每天開各種會,和各種人打交道。不得清凈,生活瑣碎。可是不回到塵世,不入地獄,不開會,不應酬,不瑣碎就完不成大志。一樣的汲汲營營,不一樣的目的。我們為了名為了利為了心中的欲。出家人為了眾生,具體點,延邦法師為了傳播發揚傳統的文化。渡人向善有很多種方法,比如描述一個地獄世界讓人心生畏懼,或者創造一個極樂世界,讓人心向往之。也可如禪宗,創立一種美學,以美規范人行,以美引發出善。這或許就是延邦法師的渡人之法。
? ? ? 又想起玄奘,玄奘在取經回國以后,受到了皇室的推崇,這是好事也是壞事。玄奘一心要譯經一心想得清凈。可是身為國師卻總要抽身出來投入瑣碎的皇家法事和各種儀典。對此玄奘不是沒有抱怨,但還是身不由己的在繼續。以前我始終對這一點不堪理解。那一個在八百里莫賀延磧中斷水五日仍要一路向西的玄奘,那個連命都可以不要的人,怎么在回國后會那么不灑脫,那么放不開。而現在我終于理解,因為玄奘修的是大乘佛法,是要普度眾生的。他只能依靠皇家的支持去擴大他的事業。所以他只得入地獄,所以他身不由己。
? ? ? 延邦法師說,為人,當執著。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出家人說的話。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佛教總是在教人放下。但我今天理解到,佛教是教你放下個人的欲念,而不是放棄這個社會。儒家是教人用入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而大乘佛法則教人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玄奘一心要去取經,他的偷越邊境、一個人過沙漠、翻越雪山這是他的執著。求學印度后,執意要回來。回國后積極爭取到皇室的支持也是他的執著。延邦法師亦然,從歐洲回來,進行創新,鉆研學術,挑戰非議這些也都是執著。只是他們的執著之中,沒有小我,沒有欲念。就像保守派非議延邦法師時說,出家人最重要懂得放下。法師笑著說,我都沒有拾起何來的放下?
? ? 這個程度上來講,玄奘是菩薩,延邦法師亦是。
? ? 最后我想說,以上只是一點關于大小乘佛教的個人感悟,并非要以大小之分褒此貶彼。引用尋婧元博士說過的話:大乘普度眾生是希望世人都可以修得圓滿。而小乘雖然注重自我修行,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自我修成圓滿的話,其實大乘小乘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或說工具?法門?)。就像延邦法師的17個沒有回國的師兄弟。只是選擇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