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對于嗅覺的記憶會很久遠;但是童年的味覺記憶,卻是一生都在追逐魂牽夢縈的課題。
我生長于大興安嶺腳下的小鎮(有鹿的地方:博克圖|位于呼倫貝爾的神奇小鎮),以下是童年伴我長大的野生果子,個個美味多汁,大都默默無聞。
夾著我香甜美好的童年記憶,奉送給你。
如果你看過,便會認得。
如果你吃過,便會記得。
如果你來過,便會懂得。
1. 藍莓(都柿)
在大興安嶺林區,每年八月的時候,新鮮的藍莓被采摘下山,一大清早放在市場上賣。藍紫色的顆粒上結著晶瑩的白霜,飽滿透亮。野生的藍莓多汁,果皮薄得一碰即破。一入口汁液便融進舌間齒縫,野生的味道著實凜冽,酸意浸人。小朋友們會拌著白砂糖,一吃就吃一碗,吃完了齜牙咧嘴出去嚇唬人,因為紫色的汁水會沾染牙齒和嘴唇,好像妖怪一樣。
人們喜歡把藍莓熬煮成果醬,將藍莓榨汁,或是用藍莓釀成果酒。果醬酸甜濃郁;藍莓汁清新爽口;而藍莓果酒顏色鮮亮,酸甜而柔和,聞著便讓人醉了半截。隨著藍莓的名氣越來越大,山林里的野生藍莓也因著過度采摘而越來越稀少,人工的種植園越來越多。
聽著姥姥講述著:“都柿(藍莓)叢兒都不高兒,拿一個小撮子,在上邊輕輕一撮,這邊就‘嘩啦啦’倒在桶里了?!?/p>
“那時候山里的都柿多嗎?”
“多呀。滿樹的都柿粒兒壓得枝椏一順兒倒。采那個去都不用帶水,渴了就吃一把,剛采下來的都柿帶著白霜兒,甜酸甜酸,迎著風一吹,綠色的小葉兒都迎風飛揚……”
2. 高粱果
高梁果,薔薇科,草莓屬。味道甘甜,遠勝草莓。
夏天的草原、路旁、山坡、溪邊,都可以見到這種小果子的影子,陽光燦爛,高粱果花開嫩白,隨風搖曳,蜜蜂會蜂擁而至采花播粉。果子成熟后,香味兒遠遠飄散,整片空氣里都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果香。
小時候見到高粱果會高興得跳起來,流著哈喇子有多少吃多少,吃到了甜香濃郁的高粱果,就連做夢也都是美滋滋的。記憶里,再沒有比它更美好的味道了。
早年間,山東人將高粱果的秧子從朝鮮帶回,便有了“高麗果”這一稱呼(朝鮮舊稱“高麗”),而大小興安嶺的高麗果是原產野生,隨著山東人闖關東,逐漸把這名字帶去了東北,由東北口音演化逐漸變成“高粱果”。
高麗果因為好吃,也被山東人民不斷養殖、改良,為中國草莓品種的培育貢獻著優良的基因。而大興安嶺的野生高粱果卻越來越稀少,上一次吃到,應該是多年以前了。
3. 牙格達(紅豆、蔓越莓)
“牙格達”是鄂倫春語,是一種紅色的酸酸的果子。老舍在《林?!芬晃闹性岬剿阉凶?b>“北國紅豆”,可用來釀做紅豆酒。它有個大家更為熟知的名字,叫做“蔓越莓”,這個名字從美國漂洋過海而來,因美國出口的蔓越莓零食而逐漸被人們熟知。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吃蔓越莓曲奇,但在沒查資料之前,我實在難以將曲奇里小小酸酸的紅色顆粒和小時候在大山里吃過的熟悉的果子聯系起來。
圖里河(地名)山上的牙格達長得極厚,樹下面貼著地皮兒在長著,俯下身去采上許多,捧在手里像血紅色的珍珠。
4. 酸木漿
6、7月份在草叢里就能找見。
一種小眾的食物,屬于蓼科的草本植物,不知最初的人是怎樣在荒煙蔓草中發現了它的。
從底部撕開莖子上微泛著紫色的一層外皮,里面露出綠色的嫩肉,一口咬下一截兒,酸酸的草木香瞬間溢在口里,十分清爽。
5. 羊奶子(藍靛果)
因其形狀使然,被人們叫做羊奶子,也叫黑瞎子果。
乍看藍靛果和藍莓有些相像,都是如瑪瑙一般藍紫色的漿果。
藍靛果屬于忍冬科,是嚴寒的寵兒,零下50℃的低溫也凍不死休眠中的它,即使是花朵能忍受-8℃,真正是迎寒綻放。它的味道與藍莓不同,個人覺得藍靛果更好吃。
它的知名度不高,被發現得較晚,適宜的生長區更是極少,可稱得上是世界珍稀。
6. 山丁子
這種野果在山上隨處可見,它們長在樹上,往往需要爬樹才能摘到。如果生吃,最好等到天氣冷了的時候,不然會很酸。如果加工一下,放在糖水里煮成半熟,如同做罐頭一般,就是難得的美味了。
蒙古人還有一種食用方法,把它做成山丁子茶。秋后采集葉、果實,炒或煮,再曬干粉碎。煮茶時,將葉、果裝在布口袋里,加青鹽、鮮奶,煮出的味道甜香美妙。
7. 稠李子
稠李子,小時候一直被我們叫做“臭李子”。每年春天它會開著成串的白色花朵,8月份開始結果成熟,甜甜的,但微有些澀,吃的時候也會染得舌頭變紫,牙齒會染黑。
它的藥用功能很強大,甚至可以治療腹瀉,但不可多食。
把“臭李子”采摘回來以后放一夜,或者放在冰箱中冷凍,再吃就會更甜。
8.刺玫果
刺玫果,又叫野薔薇。夏天,野薔薇花開很是漂亮,粉色的花朵帶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刺玫果很多,小時候但凡看見了都要摘幾顆的,果子紅紅的很惹人愛。但是它沒法直接吃,里面的籽帶著絨毛,要避免粘到人的身上,否則會引起瘙癢,更要注意不能把它們吃進腹中,否則容易引起腸炎。它的果肉只有一層薄薄的皮。
刺玫果的果子曬干之后可以用來泡水喝,當然也可以煮熟了再食用。它的維C含量極高,是素有“維C水果之王”之稱的獼猴桃的130倍,所以被歐洲各國視為“治療壞血病特效藥”,是迄今為止的“維生素記錄保持者”。
9. 菇娘兒
“菇娘兒”并不是山里長的果子,但在東北以外并沒有見到過。據說它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洋氣著呢。
東北人應該大多都吃過菇娘兒,這里的“娘”讀三聲,然后兒化要特別重,這樣讀出來才是一種水果的名字。
東北的院落及田地里都能看到它的秧兒,果實是亮黃色的,外面包裹著一層薄薄的“衣服”,掛在葉子旁,像燈籠一樣。
媽媽小時候,會把果實里面瓤兒都擠出來,只留一層薄薄的果皮,做成哨子,含在嘴里,一吸一咬,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成為她們那個年代里女孩子們的玩具。不過做這種玩具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巧,小時候媽媽也教過我方法,可我總是研究到一半就把它吃掉了。
10. 榛子
榛子是堅果,不過我也還是把它放在里面了,因為它們在樹上剛摘下來的時候,的確像水果一樣水嫩。綠色的像花萼一樣的葉子將幾顆榛子連在一起,將綠色的葉子剝開,里面是帶殼的榛子,不過這是它們往往是純白色的。把殼砸開之后,里面的瓤兒(也就是榛仁)水水嫩嫩,吃起來脆脆的。
在市場上賣的我們見到的榛仁堅果,已經經過晾曬、去皮加工,高溫烤制了,于是完全換了另一種樣子。
四庫(地名)里頭的榛子樹長得特別高,榛子長得也多。秋天人們會組團開車去采,那往往是驅車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的深山老林呢。
離開越遠,越懂得懷念。
離家兩萬里,每當想起故鄉,蒙古蒼穹紛繁復雜的星星垂墜在夢的邊緣,大興安嶺山林里的璀璨珍珠、盤根錯節的枝椏,小溪從草地中間斜穿過來,被高高低低的黑色土地和石頭憋成了彎彎曲曲的樣子,溪水寒涼。
希望大興安嶺的果子都能走出大興安嶺,走到繽紛遙遠的外部世界,在蕾小綠的小天涯里撐起回家的小船。
大興安嶺的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我沒有吃過的野果子還有很多很多,由于篇幅有限也沒有一一列出,如果你知道其他的,歡迎補充。這些野果砸,歡迎來我家品嘗喲!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