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小女孩的心思就像一汪明媚的春水,干凈又純潔。但是稍不注意,里面就會爬滿各種令人驚恐又傷心的小蟲子。
和男孩比起來,小女孩似乎天生就多了許多愁緒和稀奇古怪的想法,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甚至掉金豆豆。
不過,我們養(yǎng)女兒,不就是為了讓她能幸福快樂嗎?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家長該如何幫助小女孩們趕走內心的煩惱絲,讓她們永遠都陽光明媚呢?
多多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的幾點經驗吧!
一、在家里設個“心事信箱”
有心事不可怕,怕的是女孩有了心事,卻把它憋在心里,不跟媽媽講。
“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孩子為什么不想把心事講給你聽呢?
其實原因非常非常簡單:有時是不好意思講,有時是不知道如何講……
那不如就在客廳里設置一個“心事小信箱”吧,當女兒有了心事的時候,可以悄悄寫個小紙條,放在信箱里。當你發(fā)現信箱的小門打開了,你就能知道:哦,原來女兒又有心事啦!
二、學會觀察,這些跡象說明你的女孩有心事了
作為一個家長,你不但需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應該有一雙懂孩子的“火眼金睛”。
你需要警惕的是:隨著時間的累積,小心事也會變成大麻煩!所以,未雨綢繆的最好辦法就是,學會主動去觀察,主動去發(fā)現孩子的心事,然后想辦法幫她們解決。
比如,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突然不好好吃飯了、總是喜歡一個人發(fā)呆、經常唉聲嘆氣……
不用懷疑,她一定是有心事了,趕快想辦法去和她溝通吧!
另外,多多還有一個獨家的小竅門。
如果孩子不習慣和你交流心事,你還可以專門為你的家庭設立一個“交流日”!在一周中的某一天,讓所有的家庭成員,把心里的小秘密和大家分享一下,當“分享心事”成了家人之間一種常態(tài)的活動時,相信你的女兒也一定不會再害羞,不會再排斥這種溫馨的“愛之傾訴”了!
三、試一試“三分鐘傾聽法”。
我認識一個名叫萱萱的小女孩,有一次她在來信中這樣向我傾訴:多多姐姐,小孩子的心事必須要告訴媽媽嗎?我可一點兒都不想這樣做,我寧愿和日記本說,也不想跟媽媽說……
后來我了解道,其實萱萱一開始可是個非常暖心的女兒呢!每當心里有了解不開的小疙瘩,她總會第一時間告訴媽媽聽??墒牵32坏人咽虑檎f完,媽媽就會不耐煩地打斷她,用“過來之人”的口氣教育她應該如何如何去做……
時間長了,萱萱覺得自己的心事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救,反而更難受了,因為她覺得,媽媽根本不在乎她是不是真的快樂。
仔細回想一下,當你的孩子和你訴說心事時,你是不是也曾不耐煩地打斷過她呢?你有沒有想過,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隨便發(fā)表意見和建議,會讓她覺得,你根本就不在乎她的心事呢?
所以,當孩子向你訴說心事的時候,請你一定要保證,在她訴說的前三分鐘,只是靜靜地聆聽,要確保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開口幫她解疑答惑。
四、告訴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
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和你的好閨蜜、好朋友分享一件你的煩心事,你苦著臉皺著眉,臉上寫滿傷心失落,“我實在是太難過了!”結果,你的好朋友卻一臉笑嘻嘻地說揮揮手,“我不覺得這有什么,是你太玻璃心了!”
你會怎么想?
你一定會覺得,他一點兒都不理解自己,甚至還會覺得,他是在敷衍自己吧!
其實,你的孩子也和你一樣。有些時候,他們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的方法,而是你的理解和支持。
我曾經在一所小學隨機采訪過一些學生:“如果你們有了心事,最想和誰訴說呢?”
結果,我得到的最多回答是:憋在心里,或告訴朋友。
后來,我又問了孩子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yōu)槭裁床幌矚g把心事告訴爸爸媽媽呢?
他們的回答幾乎大同小異:“因為爸爸媽媽根本不能理解我。”
所以,當孩子遇到了麻煩,或不小心犯了錯誤,你最好先心平氣和地告訴她,“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相信,家長的理解,絕對比任何勸解都要有效。
一個真誠坦白的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一個真情流露的人,才會得到最真誠的回報。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原則。當你的“說教”和“引導”站在了“理解”的肩膀上,當你學會了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時,你的勸說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因為你的理解,你的孩子,一定會更加信任你,愿意和你傾訴心事。
五、你的親身經歷,是最好的“舉例說明”。
每一個孩子的書架上,都一定會有一本名人故事書。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依靠名人的故事,或者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去解決。因為那些隱晦生澀的大道理,只能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卻無法幫助她們從一些小小的煩心事中轉過彎兒來。
相反的,作為孩子最最親密的人,家長的親身經歷,反而是最好的“舉例說明”。
在我認識的家長中,就有這樣一位聰明的媽媽。
有一次,她的女兒偷用了同桌的鉛筆,還把它給弄斷了,女兒害怕同桌責怪,悄悄把折斷的鉛筆拿回了家。這位媽媽發(fā)現女兒神情恍惚,再三追問才知道了真相。
但是,她并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輕輕把女兒攬在了懷里,“我知道你一定非常內疚和害怕,媽媽小的時候,也曾經偷拿過小伙伴的甜味橡皮呢。媽媽害怕小伙伴會討厭我,一直沒敢把這件事告訴她。結果這件事就像一根針一樣,一直扎在媽媽心上,到現在想起來,還覺得難受呢。不過,就算我想道歉,也很難見到那位小伙伴了。你說,媽媽是不是非常傻呢?”
小女孩明白地點點頭,第二天就主動和同桌承認了錯誤,同桌也原諒了她。事情就這樣圓滿地解決了。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不僅能讓孩子直觀地明白其中道理,還能在講述故事的過程,讓孩子更加了解你,理解你,自然也會更加愿意和你們吐露心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