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潘鳳霞藝術館開館之際,遐思童慶礽先生
?? 玉山歸來多日,贛劇大師潘鳳霞先生藝術館的開館盛況,依舊歷歷在目,看著已過耄耋之年的潘先生,腦海里卻總是浮現童慶礽先生青年時的形象,感嘆一聲:如童先生若健在又該是怎樣的光景!
??? 童先生的聲名,幼年便從長輩口中得知,只是那時不知贛劇為何物,長于京劇世家的我,更多聽到的是童先生的京劇往事和青年時期為抗日義演的故事。
??? 童慶礽先生,1923年生于南昌,現今吉安峽江縣福民鄉的謝家邊是先生的本處,先生祖父童源通先生,字筱珊,又字六石,后改名慎初。光緒十四年,得副貢功名,當過江西巡撫衙門和湖廣總督府的文案,后升遷河南汝州知州。民國初年,歷任國務院秘書,內政部、財政部僉事。為人厚道,崇尚文山正氣,擅詞章。尤其寫的一手好字,故而求字者甚多,今峽江縣城巴邱鎮“東鄉會館”的館名便是出自源通的墨跡。 “七.七”事變后,童慶礽先生隨父母舉家回到峽江躲避日軍,便寄身在峽江縣城“東鄉會館”,就讀于峽江縣城的江西省私立行健中學,1945年高中畢業。
??? 慶礽先生自幼常隨父母看戲,童家兄弟姊妹均受父母熏陶,喜好京劇,大哥慶魏善拉京胡,姐姐慶楨專研梅派青衣,薇薇生母童素芳善唱花旦,童慶礽先生則專攻小生,連小侄女茵茵都能唱會演。抗戰時期,為籌集軍需,支援前線,童家兄妹時常被邀請在吉安復興舞臺,工商劇院,新中國戲院等劇場參加演出,被觀眾稱為“童家班”。童家兄妹常演的劇目有《人面桃花》、《奇雙會》、《生死恨》等劇目,尤其童慶礽先生和姐姐童慶禎合演京劇《人面桃花》時,家學淵源、當場揮毫就章,“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堪稱藝壇一絕!每每演畢,許多觀眾索去留念,成為佳話,后吉安演出此劇的小生均以此為例,紛紛效仿。五十年代京劇名旦趙燕俠洪城獻藝,風雅小生竟操琴掌弦,將自成一派的“趙派”唱腔托的嚴絲合縫,使得名旦趙燕俠大為贊賞。
??? 江右戲曲,首推贛劇,而慶礽先生是贛劇舞臺上繞不過去的人物。抗戰時票過京劇、解放后演過話劇,三十歲才進了贛劇之門,從藝生涯頗具傳奇色彩!他慧眼識珠,發現提攜了初出茅廬的潘鳳霞先生,甘當綠葉成就她“贛劇第一名旦”的地位。他以深厚的學養,與老一輩戲劇家共同規范提高贛劇的唱念做演,使得贛劇從鄉間進入城市,邁出關鍵的一步。他培養了國家一級導演童薇薇、當代贛劇第一小生童俠、潘派贛劇優秀傳人童丹、世界體操冠軍童非,他是京劇“童家班”到贛劇“童家班”的承轉人。
??? 閑時聆聽童慶礽先生的唱腔,總沉迷先生雋永的聲線中,那云淡風輕的“溫潤感”,真如《西廂記》中:“不效緱山鶴唳空…、不逞高懷把風月弄、他卻是兒女低吟在小窗中”的曲詞。遍尋先生那代小生,如他這般集扮相、做派、才情于一身的演員,能出其右者,鳳毛麟角。尤其那周身“腹有詩書”的氣韻,在贛劇舞臺上是空前的,或也是絕后的!鳳出玉山,峽江相慶,江山相匯,才成就了贛劇云蒸霞蔚,福運綿綿的輝煌時期。
??? 愿贛劇重振旗鼓,再續輝煌!(華稿/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