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我一個在德國的同學聊起德國人的特點。他家里三代都在德國生活過,他也在那里定居二十多年了,因此對德國的社會和德國人的了解非常深入。他講了很多話,但是有一句話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就是德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生活是具體的。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我們還是聽聽我這位老同學對德國的描述:
我們得承認德國在各方面還算不錯,經濟發展比較好,社會也還算公平,科技領先,政治上比較清廉。當然,德國遠不完美。世界各國所遇到的問題,看得見的丑惡現象,比如刑事犯罪、貪腐、貧富差距、金融詐騙等金融犯罪,在德國同樣有。
然而,德國的程度會好那么一點點,輕那么一點點,這一點點就使得大家的生活質量和國民幸福有很大的提升。很多愛國者在別人說到中國的腐敗現象時就馬上要反駁,這種事情美國也有,然后舉出幾個例子,比如沙特阿拉伯和北非各國的政客只要愿意給克林頓基金會捐錢,就能見到當時擔任國務卿的希拉里。
的確,如果抽象地談論腐敗,各國都有,互相攻擊就扯不清了。這時,德國人會說,“生活是具體的,不要泛泛地談這個概念,到底各國腐敗情況怎么樣,中國有多嚴重,美國有多嚴重,拿出來比一比就好了。
同時,也不要靜態談這件事,十年前中國情況是什么樣,今天是什么樣,社會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如果今天的情況比十年前好很多,即便有腐敗,也說明我們的社會在進步。否則,如果更嚴重了,那它就是問題?!?/p>
對于政治主張和經濟政策,德國人處處體現“具體”二字。要表決一項政策前,比如限制白熾燈的銷售,代之以節能的LED燈,就必須給大家列出具體的數字。這個20萬人的城市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錢,以后大家能節省多少錢,等等。有了這些數據,大家再來為節能燈叫好也不遲。
反觀我們的很多宣傳,一說綠色環保,到處是一片贊揚聲,誰要是理性地提出質疑,就遭到痛罵。
比如說太陽能發電到底好還是不好,該不該推廣,沒有看到哪個報紙或者電視上講這件事情時具體分析:一次性投入要多少,要多少年收回來,中間維護的費用是多少,為了讓電網適應太陽能發電不均勻的波動,電網改造需要多少錢,減少多少污染,而生產太陽能板又會產生多少污染。
幾年前中國一窩蜂地上太陽能項目,今天很多企業資不抵債,就是因為炒概念容易,恪守“生活是具體的”這種樸素的原則難。
再比如在我們的印象中,把一個對當地環境有嚴重污染的水泥廠遷走或者關閉,總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德國,做這種決定之前大家要搞清楚,這件事需要花多少錢,這些錢如果是在今后的5年通過加稅補償,每個家庭要分攤多少。如果算下來,不是很合算,而水泥廠的污染其實不是那么嚴重,可能市議會表決時就會傾向于留下水泥廠。
說起這件事情,我想起幾年前中國各地反對上化工項目的示威此起彼伏。但是好像沒有人具體地分析一下每一個相應的項目到底危害有多大,而帶來的經濟收益是否合算,而是一聽到化工原料那幾個名詞,大家就上街了。
德國人不僅對待國家和社會的現象如此,對工作和生活更是如此。在德國沒有人空喊“提高產品質量”這類的話,但是他們會對一個產品制定一大堆非常具體的指標,如果每個都做到了,就說明總體產品質量都達到了預期。
我本人對德國的相機鏡頭感興趣,專門了解了它們的制造過程,在制造一個徠卡或者蔡司鏡頭的過程中,細到哪一根刻度線的寬度,都有具體的規范。當然,這樣一來德國制造的東西的價格就貴得不得了,于是徠卡和蔡司都在日本設立了工廠,以降低成本。
徠卡是和美能達公司合作,后者也算是日本有名的光學儀器公司了,而且日本工人的敬業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即便如此,美能達生產出來的第一批鏡頭的合格率按照徠卡的標準,只有20%多,后來經過了很多年時間改進具體的問題,才滿足徠卡的要求。后來“發燒友”反映日本徠卡的質量還是不如德國,徠卡干脆關閉了日本的生產線。至于蔡司在日本生產的鏡頭,今天依然沒有達到德國蔡司的要求,因此兩種產品只能用不同的型號加以區分,價格差三倍。
----//////////////////////
第二層是所有對比的事物必須量化,并且通過量化的數據能理清一個人的思路,知道他是從何種角度來判斷該事物的,討論的人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時,可以通過討論,提取出大家都認可的指標進行量化比較。第三層是德國人是秉承了工業革命,科學精神,具體的就是標準化,可重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