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伺候那幫孫子了。”
這是今年6月份,我決定把經營4年的營銷策劃公司關了后,跟媳婦說的第一句話。而在15年底,我公司,還做500萬的年營業額,利潤也還算不錯。
我開公司那年,電商已經井噴,社會化營銷的熱火才開始,杜蕾斯,黃太吉,雕爺牛楠等在微博上,用傳統營銷人看不懂的速度迅速崛起,微信也在那一年8月上線了公眾號平臺。互聯網的紅利,可以說才剛剛開始,傳統的生意,開始有些恐慌。
那年,我已經做了6年的傳統營銷策劃。開始創業,算是趕上了上個時代的末班車,第一年,我們團隊4個人,擠在朋友的辦公室里,靠著兩三個傳統客戶,做到了200萬的業務,作為剛剛脫離白領身份,開始做老板的我來說,可以說是順風順水。
雖然出生傳統,但作為策劃人的嗅覺,讓我當時對互聯網的認識,不能說沒有先見的。那年我們推出的公司網站,打出“O2O新營銷策劃”的定位,并對于服務流程,產品都像互聯網轉移,這個網站甚至到2016年,我決定關掉公司時,還讓很多資深互聯網創始人,感覺理念上耳目一新。
脫不花曾說過她和羅胖這種組合是不太容易成事兒的,“咨詢和媒體背景的人,天生有種輕來輕去的思維習慣,總想著四兩撥千斤,不像做產品的人那樣,能把一件事兒做扎實了。”而我恰恰就是這樣的人。
雖然知道轉型是必須的,但我的想法是“先忽悠個客戶,再開發相應的產品,配團隊,再去復制,別自己承擔風險”。但相由心生,當你抱著這種想法去面對客戶時,換來的注定是打臉的經歷。
有一次,競標一個網絡公關的項目,對方是社交電商小有名氣的項目,因為自己并沒有相關經驗和資源,但又不想露怯,自降身價,所以提案時大談商業模式,案例分析balabalabala,但在核心的創意,渠道上談的很少,依照過去的經驗,對方被我們的理論高度和觀點所折服,接下來就是合作細節和報價了。但實際上,對方創始人用婉轉又直接的方式表示,“你們對我們的項目完全不了解,實際經驗上也沒有亮點,抱歉……”。但即使這種當面打臉,也沒讓我反省,而是用“客戶是傻X”這種乙方習慣性思維催眠自己。
后面兩年,雖然營業額還有上升,但客戶質量一直在下降,去年雖然做到了500萬,但大大小小接了幾十個項目,甚至小到一張海報,單頁的設計,我們也做。隨之而來的人員擴編,成本上升,讓我焦頭爛額。
“創造價值,才是公司的本質”,這是我常對一些老板,創業者說的話,但自己創業,卻陷入價值的迷茫,事后反省,可以說這是一次自我墮落的過程。
當年新聞專業畢業,進入廣告行業,滿腦子的奧格威,葉茂中,覺得一個品牌能在你手中崛起,這特么就是做上帝的感覺啊。這種激情,一直激勵我向一個品牌策劃大師的方向努力。而創業最初的客戶,也都是靠多年品牌方面積攢的能力,換來的信任。
但后來,面對越多客戶,越多需求時,我就像被毒蛇誘惑的夏娃,考驗你能不能堅守自己價值邊界。網站建設,海報設計,活動執行,H5開發,眾籌……現在盤點下來我們做過幾十種業務,但大部分都不是擅長的。“當價值沒有邊界,等于沒有價值”這是我用親身經歷換來的對價值理解的第二句。
即便如此,公司畢竟是賺錢的,兩年,在上海買了車,買了房,團隊也搬進了高檔創意園,每年還能為我帶來不錯的收入,在外人看來,我算是成功的。
促使我下定決心結束公司的起因,是兒子球球的出生。都說父親是兒子的榜樣,當自己從兒子,變成別人的父親時,那種榜樣的責任感,促使我要找回自己丟失的價值存在感。“不然以后怎么跟兒子吹牛逼呢?”這是我關掉公司,給媳婦的第二個理由。
公司的包袱雖然甩掉了,但方向在哪其實也并不清楚。策劃人就像萬金油,在哪都好使,但也很難讓你專注在某個領域和行業。但趁著這個空檔的機會,我開始梳理自己的“價值邊界”:
資源:1、品牌策劃的基本功。2、做乙方的跨行業服務能力,讓自己快速學習能力還不錯;
興趣:文案出身,著迷文字和創意,做內容一直是自己的興趣;
認知:微信紅利已過,但堅信有價值的內容,依然能獲得影響力;
通過這樣的分析下,從新媒體領域開始,應該是最適合的選擇,但后來選擇做母嬰這個行業,也是跟媳婦和兒子有關。
公司結束掉后,這大半年時間,我除了思考,就是在家做全職奶爸。而因為我老婆是家庭心理治療咨詢師和兒童心理專家的關系,我從中也開始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
我們對孩子的愛,從來都是有條件的;
我們養孩子的過程,其實和訓練寵物差不多;
中國人的心理只有嬰兒的水平;
大部分家庭,在養育問題上,都會產生溝通矛盾;
……
多年前,曾跟一位有智慧的朋友跟我聊到,“不是我們教育孩子,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當時對這句話我并沒有體會。但當我自己開始養育孩子,并了解到這一個個的問題時,我才意識到,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應該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有一次,媳婦接受一位父親的咨詢,說他女兒對家里有些抵觸情緒,現在馬上要考重點中學了,怕影響成績,希望能給他女兒做心理輔導。但了解后才發現,其實根源是家里人更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弟弟,忽略了姐姐,但家里人卻認為這只是姐姐的問題……我們的家長,太需要學習如何做父母了。
羅胖曾在一次節目中提到,“沒有哪個政府要求父母這個崗位需要持證上崗,技能培訓,但父母如果作為職業,是最需要培訓的”。這句話當時對我是醍醐灌頂,
對啊,現在紅火的母嬰育兒行業,大家更多關注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病了怎么辦……但只有很少的人意識到,我該學習如何做父母,這還需要太長的說服過程。這不正是發揮自己專長的地方嗎?把自己掌握的認知,告訴更多的人,讓更多的父母不僅培養孩子,更養育自己。
……
從11月份,我和老婆開始做“球球的日記本”這個公眾號,每天1-2篇文章,老婆寫專業的心理養育的干貨,我寫體會心得并運營公眾號。開始覺得的得心應手,但慢慢開始抓耳撓腮想選題,找案例,但在痛苦的過程中,我們開始逐漸清晰,特別在后臺接觸到各種父母的問題,我也更堅定,這里是需要我發揮價值的地方。
“價值,需要堅持才有價值”,我正在驗證我對價值理解的第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