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同頻率】
孩子認為自己的房間隨意才是真性情,可是在父母眼里卻是臟亂差。這時雙方就容易各執(zhí)一詞,互相指責。
如果事前明確標準,達成共識,比如:地板上沒有臟衣服、床鋪平整、學(xué)習用品放到了指定的位置,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對父母的較真感到委屈,父母也不會因孩子的叛逆而傷心。
【主動出擊】
一個因膽怯不敢提問的學(xué)生,可能會因為日積月累地“囤積”變得“消化不良”而厭學(xué);戀愛中的人,若想當然地認為『如果他愛我,就會知道我要什么』。最終,猜來猜去,在這一段感情里逐漸無能為力。
而當失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很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抱怨遭遇而不是表達自己的意愿。著名作家托馬斯·史丹利博士認為:你給別人貼上“標簽”,常常會刺激對方按照你給他的冠名來采取行動。很明顯,抱怨只是對痛苦經(jīng)歷的重現(xiàn),而只有積極應(yīng)對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如何積極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呢?可以嘗試使用“您可能不知道……”這個句子。作者在書中講了一段自己的經(jīng)歷:坐在電影院前排頻繁收發(fā)短信的女士,屏幕的亮光嚴重干擾了作者。于是他真誠地向?qū)Ψ秸f:“您可能不知道您手機發(fā)出的光閃到我了,所以您介意電影結(jié)束后再收發(fā)短信嗎?”沒想到,女士十分吃驚然后真誠地道了歉,原來她根本沒意識自己的無心之過給他人帶來了困擾。
在使用“您可能不知道……”來表達自我需求時,要注意兩點:第一,陳述不包含負能量和挑釁。第二,語氣平和。比如,當你希望另一半?yún)⑴c家務(wù)時,不要說:“你可能不知道要是沒有我,這屋子早就成豬窩了。”而應(yīng)該說:“親愛的,您可能不知道我真的需要幫助,你能搭把手嗎?”千萬不要用言語侵犯別人的世界,因為對方很可能會“反侵略”。
你不說,我不說,有了距離;你問了,我說了,信任來了。沒有誰具備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超能力,主動吐露心聲才能讓他人更懂你。
『反求諸己』
“行而不得,反求諸己”。思考一下,在與他人的每一次相處里,有什么是不變的?答案就是:你。雖然在每一種關(guān)系中,你只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十,但對關(guān)系的改善你卻擁有百分之百的權(quán)利。
莎士比亞曾說,世上本無好壞,思想使然。
一個人并沒有好壞之分,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思想讓他們變成了好人或者壞人。因此,想要改變一個人,唯一的途徑就是改變你對他的看法。
具體怎么做呢?三個方法:
第一,保持同理心。試著挖掘沖突背后的深層原因,比如,他如此勃然大怒是不是面臨著重大壓力?設(shè)身處地了解對方處境,有助于你放下偏見。
第二,第三角度。和你起沖突的那個人,難道就一無是處嗎?他的父母、朋友、崇拜者是怎么評價他的?他有哪些優(yōu)點是自己沒發(fā)現(xiàn)的呢?試著用理智的思維把他歸到“好孩子”的名單里。
第三,寬恕。原諒會給你帶來無限好處,因為憎恨別人就像是為了趕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燒掉一樣,得不償失。被囚禁了27年才重獲自由的曼德拉說:“如果不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依然在獄中”。
保持同頻拉近彼此距離;主動出擊讓心聲被傾聽;自我審視,讓靈魂得以升級。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悲觀者埋怨刮風,樂觀者靜候風變,現(xiàn)實者調(diào)整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