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習慣助推教育教學

讓好習慣助推教育教學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2017/7/12

暑假開始買了一堆教育教學方面的書,但閱讀,卻是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開始,真希望它能給我的工作生活帶來些啟發,改善工作中低效的狀況,改掉一些諸如拖沓等不良習慣。事實上這本書的確沒有讓我失望,邊讀邊反思自己,頭腦中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早些時候讀到這本書該有多好,相見恨晚啊,畢竟這本書問世已經十多年了,還被某媒體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兩本書之一”。但是現在遇到了,如果能逐步習得這些習慣,當然還是善莫大焉的。

單單是相見恨晚還不夠,分享這些習慣,讓讀到這些文字的你也從中受益才是硬道理。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我們跟隨作者重新探索自我。愛因斯坦說,重大問題發生時,依我們的思想水平往往無法解決。所以作者認為,我們需要新的、更深層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則的思維定式。這種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所要闡述的內容,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如果你沒讀過這本書,一定很好奇使你成為高效能人士的這七個好習慣是什么,好,先和盤托出,然后我們再來共同理解吧。習慣一:積極主動;習慣二:以終為始;習慣三:要事第一;習慣四:雙贏思維;習慣五:知彼解己;習慣六:統合綜效;習慣七:不斷更新。看起來都很眼熟是不是?但是作者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七個習慣并非零散的心理法則,它們符合成長規律,提供了開發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從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這是個呈螺旋式向上成長的過程,通過在知識、技巧與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突破多年思維定式的偽保護,使個人和人際關系都能更上一層樓。

第二部分,“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介紹了前三個習慣。習慣一是積極主動,即我們不是巴甫洛夫實驗室里的受條件左右的狗,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發揮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和獨立意志。與此對應的是消極被動,什么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都是以“刺激-回應”理論為基礎的。范仲淹《岳陽樓記》里面對不同的天氣反應不同的“遷客騷人”,就是受條件左右的消極被動心態;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積極主動的心態。作者說,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如果把我們關注的范圍視為一個圈,我們命名為“關注圈”,那么這個圈內有些事物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這樣我們在在關注圈內可以再圈出一個“影響圈”,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與“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疇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并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找借口。這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作為教師,學校、學生、課程、課堂,也算是我們的關注圈了,那么,如果只抱怨環境的不如意體制內的不自由,我們就是消極被動的,看看我們的“影響圈”,課程、課堂和學生,如果我們專注于這三個方面,我們的影響力會不會越來越大?著力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重要的是基于原則的行動。

習慣二是以終為始。就是做任何事之前,先確定目標認清方向。“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后付出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所謂“不忘初心”就是指在二次創造的時候不偏離當初的目標。我們設計課程,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帶一個班級,首先確定班級愿景、使命、價值觀;我們引導一個學生,為的是幫助他健康發展……所以,當班級出現種種問題,當課堂令你惱火,當熊孩子的行為令你煩不勝煩,想想“以終為始”這個原則,不斷練習,最終會為成為你的習慣。引領學生學習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設立學期“小目標”,也是對“以終為始”的一種運用。

習慣三是要事第一。有時候在工作中我們很容易被瑣事牽著鼻子走,尤其是作為班主任,常規工作加上各種不期而至的任務,我們的精力可能就損耗在低效勞動之中,貌似充實的背后其實對專業素養提升不大。作者列出了一個時間管理矩陣,提示我們對時間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種:重要且緊迫的,重要但不緊迫的,不重要但緊迫的,不重要也不緊迫的。如果我們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么它們的范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占據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有些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緊迫但不重要的第三類事務上,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只是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而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因為不論是否緊迫,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上,以期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作為教師,我們如何讓自己避免陷入其他三類事務當中呢?授權給學生,學生能做的絕不越俎代庖,作者提示我們,不要指令型授權,要責任型授權,要求師生就以下五個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并作出承諾:預期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和獎懲制度。所謂“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其實前者是指令型授權,學生并沒有主動參與;后者是缺少有效指導。

第三部分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個人獨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圓滿人生還須追求公眾領域的成功,建立群體的互賴關系。作者借用鵝生金蛋的比喻說明,鵝——良好的互賴關系,會生出完美的金蛋——團隊合作、開誠布公、積極互動以及高效能。接下來介紹的三個習慣有助于獲得公眾領域的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雙贏是人際交往的哲學,是六個交往模式之一,這六個模式分別是:利人利己(雙贏),損人利己(贏/輸),舍己為人(輸/贏),兩敗俱傷(輸/輸),獨善其身(贏),好聚好散(無交易)。雙贏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當你為學生問題感到煩惱時,別忘了學生也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可以一起創造雙贏課堂的。

習慣五是知彼解己,即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如何知彼?要做到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移情聆聽至少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復述語句,這至少是能使人專心聆聽;第二階段加入解釋,完全用自己的詞句表達,但仍用左腦的邏輯思維去理解;第三階段滲入個人的感覺,右腦發揮作用,此時聽著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語,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第四階段是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左右腦并用。這樣有效的溝通,可以發生在我們的課堂上與學生的交往中,想象一下,可以減少多少師生之間的沖突啊。

習慣六是統合綜效,講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常用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甚至稱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即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想起班里制定班規,如果由教師來定學生不會發自內心認同,如果由學生來定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合理的懲罰措施不夠科學,這時候師生可以運用“統合綜效”進行創造性合作,進行頭腦風暴。班級出現突發狀況也可以運用此法。

第四部分是自我提升和完善。即在四個基本生活層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不斷更新自己,這就是習慣七:不斷更新。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作者認為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身為教師的我們,每天利用固定的時間鍛煉身體,保證工作時的身心愉悅,這是身體層面的更新;不間斷地閱讀,用寫作來計劃和反思教育教學,也是在精神和智力層面更新自己;我們堅守原則肯定自我與人為善發掘學生身上的潛力,都是在社會/情感層面更新自己。作者提示我們,如果要達到高效能,需要平衡發展并更新所有層面。

七個習慣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越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實施自我領導(習慣二)和管理(習慣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習慣三),就能從事越多的第二類事務的更新活動(習慣七);越能先理解別人(習慣五),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習慣四和習慣六);越是改善培養獨立性的習慣(習慣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提高效能(習慣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則是強化所有這些習慣的過程(習慣七)。

我必須每年落一些葉,

也必須不斷的脫一些皮。

我必須每年生長一些新東西,

日日夜夜,我都渴求血液的更替。(李廣田《一棵樹》)

養成這七個習慣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過程,這是一個在成長與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身處這樣的過程中,意味著我們進入了良性的循環。不間斷地學習、堅持、實踐,并沿著螺旋式上升的路線不斷提高實踐的層次,讓我們由內而外地造就越來越美好的自己,讓好習慣助推我們的教育教學!

???????a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