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春晚是年夜飯,可如今這年夜不吃似乎還有點想念,可吃了也沒有什么回味。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百業待興。年末歲尾,除夕之夜,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看著春晚,熱熱鬧鬧,精彩紛呈。
那時候的節目好啊,接地氣啊。像膾炙人口的歌曲《回娘家》,《常回家看看》,小品由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面條》一炮打響,繼而《超生游擊隊》,《裝修》,趙本山的《小九老樂》系列,還有傳統相聲、戲曲、雜技等等,無不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展現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看現在,各大衛視爭奇斗巧。這個說那個秀,一些小星星像走親戚似的,竄來竄去,裝傻賣癡,只看收視率,不管好評度。只求數量,不管質量,只要能夠博得人的眼球,什么垃圾節目都敢播出。吃的是快餐,耗的是青春。卻鮮有能拿得出手的好節目。
藝術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基礎,就會形成假、大、空,只靠耍嘴皮子吐毒舌誰能接受得了呢?
文藝節目講究雅俗共賞。但俗絕不是低俗,是俗世,是老百姓的生活,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東西,經過提煉加工,由舞臺上再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讓人有所收獲,或者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快樂!
同樣,所謂的雅并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藝術的升華,給人以啟迪,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悅。
春晚淪落至此,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太亂。說春晚是年夜飯,我們吃大餐也有主菜有配菜,有熱菜有涼菜,最后上盆湯吧。如果都是大魚大肉,而且還是各種魚各種肉重復的上,誰還不膩啊?!
作為一臺大型的文藝晚會,首先應該確定一個主題,所有的節目都要圍繞這個主題,歌頌盛世也好,思親團聚也好,各個節目都要與主題相關聯。不需要到處去搜羅什么最好的節目,最好的單個節目混在一起并不一定會是最好看的一臺晚會。
我們需要的是有一根線,把整個晚會串聯起來,也能拴住觀眾的心,讓我們看完有所回味,有所收獲。能夠感受家的溫馨,能夠由心底發出真誠的笑意。
歷屆春晚的導演也是絞盡了腦汁,想給觀眾們一個驚喜。又是設立主分會場,又找明星大腕,又裝修設計舞臺的。
實際上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會場,有中央電視臺一個演播大廳足夠了。不需要明星大腕,那只能代表他們的過去,合適的節目只需合適的人來表演,不論他是名人還是草根,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舞臺燈光只是襯托,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還是舞臺上表演的人的情感。
不需要換湯也不需要換藥。湯還是老的好,藥看你是不是找對了藥,而不是假藥。我們要守住這個傳統,因為過春節本身就是一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