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當地居民在沙河鎮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帶引水種稻,所產稻谷用石頭碾子碾成大米,其后成為清朝后期歷代皇帝的貢米。 哈爾濱的水稻面積已經達到了665萬畝,總產已經達到了70億斤。全國平均每人可以吃到5斤哈爾濱大米。全國水稻大縣五常,水稻面積達到170萬畝,是建國初的17倍。
自五常于清乾隆年間開始有栽培水稻的歷史記載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里,五常大米名聲鵲起,譽滿天下,一直是皇室獨享的御貢米。改革開放后來更是屢獲殊榮,“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中國名牌”、“美國食品營養協會認證產品”、“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等桂冠獨享華夏。“五常米,帝王糧”的民諺在白山黑水間廣為傳唱。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后更是多次提起“非此米不能盡食”。
五常大米是黑龍江五常市出產的大米。五常市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屬于中溫帶大陸氣候,無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毫米,年日照2629小時。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貫穿全境,水系縱橫。充沛的日照,天然河水灌溉,加上種植的成熟期長的優質晚熟品種的水稻,使五常大米與眾不同的特點。五常山清水秀,更是魚米之鄉。
水稻生長的基本條件是“水”和“土”。 五常市境內有以拉林河、牤牛河、溪浪河三大水系為主的大小河流297條,自然泡沼400多個。水質達到國家一級飲用礦泉水標準,礦物質含量豐富。河流總長度約2240公里,河網密度為0.3公里/平方公里。世界三大黑土帶中,我國東北有12萬平方公里,其中黑龍江獨占8萬平方公里,五常又是黑龍江黑土面積最大的縣(市)。龍江黑土層厚度平均為20至30厘米,五常黑土層的平均厚度竟達2米,土中含有機物高達10%以上,堪稱“膏腴”之地。靈山生秀水,牤牛河,拉林河與磨盤山泉奔涌騰躍,灌溉著下游小山子、龍鳳山、志廣、衛國、二河、沙河子、向陽、山河、杜家、興盛、五常、安家、民樂等鄉鎮的百萬畝稻田,與寒地黑土氣候陽光琴瑟和歌,賦予五常大米非凡的靈性,終于滋養出五常大米的一世香名!著名國際影星李冰冰就是吃五常大米長大的。加上現代農業助力,科學育秧,精種繁育,再加上黑龍江第一積溫帶的地理位置,五常大米冠絕天下自然當之無愧。
2017年五常又是一個豐收年,伴隨著政府打假力度的加強,五常用厚重的稻米歷史和無盡醇香來詮釋餐桌上最好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