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湖北著名城市,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經濟發達的武漢,或者是以三峽大壩著稱的宜昌,很少會有人想到歷史古城荊州。只有當人們提起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時,才會有些許人幡然醒悟道,哦,原來荊州真實存在,并非虛構啊。
荊州是真實存在的,但卻活得像虛構一樣。之前就有新聞報道稱一名女子回湖北沙市卻被車拉到湖南沙市。是的,荊州就是這么不出名,不出名到事件發生后很多網友表示并不知道還有這么個城市。但這并不是荊州的全部,從三國文化到輕工業之城再到油燜大蝦,荊州的故事很長。
01城墻防守,龍蝦出征
“東望武昌云歷歷,西連巫峽路悠悠”,詩里描繪的就是荊州。荊州緊鄰長江,遙控漢江,上鎮巴蜀之險,下據江湖之會,扼守長江天塹,是連接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呂蒙白衣渡江襲擊荊州的故事,就是在這里上演的
因為是軍事要道,所以從三國時期起,荊州便設有城墻,用作軍事防御。后來,改革開放時期,很多古城為適應經濟發展,紛紛被拆除,而荊州城墻因“萬里長江,險在荊州”的原因被保留下來,用于防洪,并一直留存至今。自此,荊州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城邦”城市。
城墻圍起的一座城,使外面的人難以進入,里面的人難以走出。所以,很多人據此推測荊州經濟閉塞,荊州人見識少、自私、性格內向。但這確實是對荊州最大的誤解。正相反,荊州城墻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進入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墻之一,更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在歷經1800多年的歷史后,隨著國家旅游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四面八方,中外游客最喜愛駐足的景點之一,因此城墻為荊州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
荊州城墻的存在,不僅沒有阻礙城市對外貿易,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方便交通,荊州還在原來6個城門的基礎上增開了新南門和新北門。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寬的小東門,古城便有三條機動主車道和五座古城門與外界連通,真正做到了閉而不死,開而不亂,顯著減輕了古城門的交通壓力,加強了城里人與城外人的交流,也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開放的荊州城滋養了熱情的荊州人,所以,荊州人不僅不閉塞,而且還非常好客,具體來說,性格豪爽才是荊州人正確的打開方式。身上沒零錢,身上錢不夠?沒事,東西先拿去吃,拿去用,下次把錢拿來就行,不記賬、不銷賬,這樣的場景可以經常在大街上遇到。而要問及原因,商販只會笑道稱,不是什么大事,誰還沒有個緊急情況?是的,民風就是這么淳樸。
背靠長江,荊州水源自是豐富,蝦蟹魚螺更是應有盡有。所以,荊州美食很多,而要提一個讓全國人民都為之瘋狂的,非小龍蝦莫屬。
小龍蝦+配料(蒜蓉、十三香、麻辣、榴蓮芒果等等口味)+百搭CP(啤酒、可樂)=華人尖叫夏季必備超級無敵巨無霸美食
還沒出名以前,很多人都超級嫌棄小龍蝦,因為吃起來麻煩。需要剝殼,然而肉還不多,吃了半天,還不如吃口米飯來的實在。又因為當時做法很少,很多都是直接放在鍋里煮,沒有配料,所以,吃起來也沒啥味道,如果稍有耐心的人,可能會先煮再炒,但因為麻煩且量少,所以很難進入平常人餐桌。然而似乎一夜之間,小龍蝦爆紅,并成為男女老少夏季必備美食,此時,各種口味也蜂擁而至,蒜蓉的、麻辣的,此起彼伏,給美食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蒜蓉小龍蝦剛出道時,不少人大呼,這味道好怪,然而身體卻很誠實,幾只吃下去,簡直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爆辣的口感加上濃郁的蒜香,細滑鮮嫩的肉絲在經歷漫長的剝殼后,放在嘴里的那一刻,人生便已然知足,那一口的量不多不少,既不會滿足你大快朵頤的快感,也不會讓你感覺在塞牙縫,而是勾起你的欲望,大腦的多巴胺讓你拿起另一只,并繼續上一個動作。如果再加上一群狐朋狗友,暢談人生的同時,便覺得那一口連靈魂都得到了升華。
小龍蝦的躥紅,得到越來越多美食愛好者的關注和共鳴,為了滿足天南海北吃貨的需要,各種加工好的小龍蝦開始暢銷于網絡。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統計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為112.97萬噸,社會經濟總產值約2685億元,比2016年增長83.15%,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
今年世界杯期間,荊州10萬只小龍蝦“出征”俄羅斯,成為足球之外最耀眼的“明星”,而荊州也已然成為國內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基地。
除了小龍蝦,荊州美食不勝枚舉。荊州甲魚、酸菜魚、糯米包油條、鍋盔、魚糕、松滋雞、洪湖蓮藕、荊州八寶飯、早堂面、荊州大白刁、監利河蟹、粉蒸魚等等數不勝數。原生態的材料,地道的做法,加上其不高的價格,荊州美食跑遍中國大江南北,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俘獲人味蕾的美食,來自那座叫做荊州的城市呢?
02 曾經的輕工業基地
說起荊州,一定要提沙市。沙市曾經是國內著名的輕工業城市,被譽為“小上海”,著名品牌有活力28、荊江牌熱水瓶、鴛鴦牌床單等,這些當時的國內知名品牌,讓無數人向往。即便現在提起這些東西,恐怕很多90后也并不陌生。
常被當作結婚禮物成對贈與新人的荊江牌熱水瓶,就是沙市熱水瓶廠生產的。1975年,經國家計委和外貿部批準,沙市熱水瓶廠成為我國首批保溫瓶外貿出口專廠。該廠生產的荊江牌熱水瓶,造型美觀、風格獨特,曾三次榮獲國家銀質獎、兩次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行銷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國內外人士譽為“荊江之花”。
除了荊江牌熱水瓶,上世紀90年代初,沙市洗滌用品活力28也是明星產業。“活力28,沙市日化”的廣告語曾響徹大江南北,“一比四”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乃至多年以后,沙市沒落,在不知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沙市人都會大著嗓門說道:“活力二八,沙市日化”。
1982年,“活力28”率先在國內推出國際第三代洗滌用品——超濃縮無泡洗衣粉,開創了中國洗滌行業新紀元。第一家在央視做洗衣粉廣告的企業、第一家把廣告牌豎在香港的內地日化企業、第一家贊助春晚的企業、第一個進入全國500強的日化企業、第一個產銷超過9萬噸的洗衣粉企業……諸多第一,讓一家計劃經濟時代的小工廠,變成了全國洗滌行業龍頭,全國80%的市場占有率,讓“活力28”一舉成為中國民族品牌典范。
03喧囂過后
然而作為輕工業城市的沙市,并沒有逃過大背景之下老牌工業基地衰落的命運,它的變遷也成了中國工業城市發展的縮影之一。九十年代中期倒閉潮襲來,許多作為城市支柱的工業企業紛紛倒下。沙市熱水瓶廠、活力28洗衣粉在走過興盛和輝煌之后,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衰敗,并逐漸走向沒落。
大批工廠接連倒閉、產品積壓滯銷、眾多工人被迫下崗,沙市也受到重襲。曾經比肩與武漢的沙市,隨著國家發展的重心轉移,逐漸被沿海城市超越,沒有了往日的繁榮,更提不上什么明星城市了。
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侵襲長江。“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頂頭風”,這句詩就成了荊州人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盡管荊州人在洪災中以“保大家,舍小家”的氣概堅挺了下來,但是就在1998年,荊州經濟受到了重創。
?“十里長街,燈火不滅,其繁榮之景,唯揚州可比”的沙市,繁榮時地位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成為NO4的沙市,90年代中期輕紡,家電等產品遠銷海外38個國家的沙市,現在成為了徹頭徹尾的笑話。原來最早的車牌是用省名+數字代替,武漢是湖北01,沙市是湖北02,現在車牌也從原來的湖北02一下子滑到鄂D。
再加上金融風暴爆發,一時間,沙市知名企業無一幸免,到處人心惶惶。這時的荊州從光芒四射的明星城市,淪為爛尾樓叢生的無人問津之地。?曾經的輕工業城市,已面目全非,垃圾到處都是,犯罪也呈上升趨勢,政府官員開始腐敗,甚至被冠以 “匪城”名號,就這樣一步步的被湖北其他城市超過。
04? 任重道遠
荊州人一直認為:荊州發展不好,主要是缺少一個強勢人物。
這是因為,從歷史來看,從梁元帝到張居正,荊州的每個巔峰確實都是由強勢人物締造的。據考古發掘驗證,南北朝梁元帝時期,是荊州這個城市在農業文明時代的鼎盛時期。自公元552年到554年,荊州當過三年的首都,梁元帝按照一個都城的規模擴建了荊州,當時的人口規模達到了25萬左右;荊州城第二個鼎盛時期可是張居正時期,當時進行了包括修建城墻等系列措施,現在我們看到的荊州城墻主體基本上就是明代修建的城墻。
可能教育部也覺得,城市發展不好,主要是因為缺人,所以教育部一直大力支持當地教育,以荊州地區唯一一家二本院校長江大學來說,近年來,政府一直支持學校擴張,意在打造一個大學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讓教育成為荊州這座城市的標志。
經過不斷努力,長江大學的招生人數直線上升,這座城市又恢復了蓬勃的生機。
當然,今天的荊州,也有后工業時代的硬傷。
產業空虛,就業崗位有限,生活成本還不低。同時,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當地年輕人都紛紛奔赴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而作為三線城市的荊州,因為經濟發展緩慢而被舍棄,這又是一些老工業城市常見的圖景。
于是,哪怕本地教育資源最好的長江大學,也曾在武漢建立分校,后因不好管理,而只把很小一部分學生遷過去。但如果上網去查,你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即將邁進這所學校的學生在問:長江大學會搬去武漢嗎,什么時候搬?
05? 向死而生
曾經,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很多人背得出四大城市名字,但卻唯獨不知道沙市在哪;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羋月傳》的熱播,也未能為荊州帶來一點漣漪;精心策劃打造的荊州關公義園,全球最大的關公像,至今也沒刮起多大的風浪。仔細一想,荊州真的是自帶屏蔽熱搜的體質啊。
不僅在國內存在感差,在湖北省存在感也不強。怎么碰瓷都不火,我們都知道武漢有櫻花節,但其實荊州也有,而且就在古城墻旁邊。到了春暖花香的季節,一邊圍著城墻轉悠,一邊觀賞櫻花,三倆好友,相約一起,再加上路邊各種美食零嘴,一天簡直不要太愜意哦。可是這么舒適的地方,這么有趣的節日,很多人并不知道。
如果硬要讓別人從記憶里挖掘一點關于荊州的印象,那也是荊州電梯吃人事件,荊州“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等,總之就沒有什么可以讓人首屈一指的事件。但好在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文化復興與民族自信開始成為潮流,荊州的文化底蘊開始慢慢蘇醒。
春秋戰國時期荊州就很搶眼,號稱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就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收藏在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荊州博物館,并登上央視《國家寶藏》,震撼全場; 三國時期荊州的存在感就更強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有70回都提到了荊州,可見“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的說法不假。而目前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省級重點保護古墓熊家冢就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西北方位,還有荊州萬壽寶塔、荊州古城墻等等文化古跡。
站在長江大橋上,看著滾滾長江東流,不禁遐想:假設荊州未失,三國未死,今天的荊州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