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號是在張掖的最后一天,跟楊師傅打聽之后決定去潤泉湖的早市看看。到了那里,發現其熱鬧程度有點超出我的想象。整個早市綿延兩公里左右,各種小攤應有盡有,除了賣菜賣水果,還有賣“神藥”的 ,理發的,拔牙的,治耳朵的。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跟隨著當地人的腳步往前移動,慢慢產生了一種很安心的感覺。平時上班就算去市場買菜也是火急火燎的,從來沒有慢悠悠的逛過菜場,生活對我來說不是像空中樓閣那樣虛無縹緲,就是像一輛疾馳的馬車,被不停地催促要加快步伐。我來回轉了兩圈,在神藥攤前駐足觀看,看看民間拔牙技術,大部分時間還是閑逛拍照,很享受這種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完全放空自己的感覺。
從早市坐公交車去大佛寺,里面是有講解員的,我到的不巧,剛好沒人,就自己轉。大佛寺是西夏國寺,里面有現存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走到大佛殿里面,光線很暗,跟外面形容強烈的反差,只有一個工作人員,特別靜謐。大佛有30幾米長,一下子很難看清全貌,但是不管你在什么位置,總能感覺到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你,平和超然。涅槃,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在佛教中的教義是滅除煩惱,超脫生死輪回。之前對于佛教有種抵觸情緒,現在我愿意去接納它,宗教和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 ,都是為了給在人世間掙扎的我們以指引,在面對煩惱,痛苦,生死的時候能更坦然,更豁達。大佛殿后面是藏經閣,里面藏經盡萬卷,有些經書是用黃金,白銀磨成的粉書寫而成,永不褪色。在古代印刷術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很多佛經都還是手抄的,抄經是一種修養心性的行為,可以讓人心平氣和,就算不了解經文的意思也沒關系,抄經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一種行動于手中的禪意。
從大佛寺出來就回酒店辦理退房,大佛寺和火車站離我住的酒店都很近,打個車十分鐘就到了。
特地買了一張軟臥去嘉峪關,既可以躺著看沿途的風景,累了還可以睡一會。入住酒店之后,查看天氣預報,第二天可能會下雨,就打了一輛車去嘉峪關城樓拍照。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到了城樓景區,我有點傻眼了,城樓周邊將近一公里都被圍起來了,我讓司機繞著轉了很久,都沒找到可以靠近城樓的地方,我連樓的影子都看不見,而且景點已經關門,最后只能用無人機。可是城樓又實在太遠,飛機完全看不見,靠近城樓之后遙控器的信號也變得很弱,不敢冒險飛到里面去,只能在外圍飛了一會。在景區門口,還遇到幾個朋友,也是到的晚了,進不去,明天就要離開嘉峪關,看見我在用無人機,就跟我說,這次是沒機會進去參觀了,看看無人機傳回來的畫面也好,我回去就把視頻發給他們了,也算沒白跑一趟。
8號的行程有點多,一大早就出發了,第一個目的地是魏晉墓。這個景點是臨時加的,曾經有段時間很迷盜墓小說,對那個詭異危險的地下世界充滿了好奇。知道有這個景點,就立馬決定去了。 墓群在嘉峪關市東北的戈壁灘上,長達20多公里,有3000余座古墓,出于保護等原因,目前只發掘清理了8座,不過僅6號墓對游客開放。
車子駛出市區之后,一路都是戈壁灘,偶爾可見幾個隆起的土堆,下面就是墓室,大風揚起的黃沙給這片天地增添了一絲神秘,曾經鮮活的生命都湮沒在這漫漫黃沙之中,我不知道世上是否真有輪回,只知道這一世是如此的短暫,每個人一生都行走在尋找生命意義的路上,不管是否找到,這個路都將走到盡頭。
到了景點之后,沒看見其他人,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游客。先參觀了魏晉墓博物館,在里面可以看到6號和7號墓的縮小模型,以及一些照片,可以看出墓室的建造結構,還有一些隨葬品,畫像磚和棺木。參觀完之后,坐車去6號墓,風刮得我睜不開眼睛,好不容易進到一個小屋子,里面有一個工作人員,直接領著我下墓了。沿著一條20幾米長的墓道往下走,原來的墓道是一個砂礫結構的斜坡,為了便于參觀修建成臺階。墓室分為前,中,后三室,前室像一個院子,磚上刻的壁畫多是牛群,馬群,還有打獵和殺豬的場景,雖然只是寥寥幾筆,但是形神兼具。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洞,后來查了之后才知道考古學上稱為耳室,相當于墓主人身前的廚房,倉庫,牛馬圈。右邊還有一個盜墓洞,墓室中的金銀等陪葬品都已經被盜了。中室就像客廳,畫的是墓主人家里飲宴的生活場景,開始我看不明白,因為好幾副畫上的人都拿著很大一把三股叉,像一件武器,后來跟工作人員聊天才知道,這個不是武器,是古人用來串肉的,這個叉子按照畫的比例來看,有將近一米。在畫中很好辨認哪個是主人,哪些是奴仆,因為主人都被畫的肥胖高大,奴仆都瘦弱矮小。最后一個就是主墓室了,原來放棺木的(現存放在博物館),里面的空間不大,我一個人站在里面待了很久,那種感覺很奇妙,墓室仿佛就像一個水晶球,把那個古老的時空包在里面,我可以看到他們打獵采桑,宴請賓客的日常生活,還能看到工匠挖掘墓室,在壁磚上繪畫的辛苦勞作,隨著棺木入土,最后一縷陽光被攔在厚厚的墓門之外,墓室被永久封存起來了。這些畫面很生動形象,不過說實話待久了會有點害怕,總覺得周圍有特殊的場存在。從墓室出來,旁邊有個小店,里面賣明信片,書籍等紀念品。跟工作人員聊了一會,解開了我的一些困惑,比如那個三股叉是用來串肉的。。。翻閱書籍的時候發現基本上都是中日雙語,工作人員告訴我,日本游客對魏晉墓很感興趣,有段時間中日關系比較緊張,日本游客過來參觀都是穿著當地人的衣服,不開口說話,只點頭搖頭。
之后的行程就是懸壁長城,第一墩和嘉峪關城樓。因為我是包車的,時間上比較自由,在每個景點都可以慢慢走,慢慢看。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倒霉,大風吹了一整天,爬到長城上面有點搖搖晃晃,站立不穩,能見度很低,不要說看見雪山了,望去只能看到高高聳立的大煙囪。游客也不是很多,少了旅游景點的喧鬧,多了古老邊關的蒼茫。雖說長城和嘉峪關真的很壯觀,但我的感覺更多是悲涼,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一個從開始,到上升,到鼎盛,再到衰微,直至最后消亡的過程,河西走廊的歷史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而嘉峪關城樓就是河西走廊從衰微走向消亡的一個標志。
明朝為了限制蒙古人南下,建立了這樣一個宏大復雜,一絲不茍的軍事堡壘,嘉峪關是當時進入中原內地的唯一關口。從當時從政者的角度出發,修建這樣一個軍事防御體系,對于國家的穩定,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都不失為一個好的決策。只是嚴格的朝貢制度,“只準外人來,不準國人出”的海禁政策,讓曾經的白銀帝國越來越無法適應世界的貿易環境,經濟慢慢走向崩潰。對民間貿易態度消極,看似依舊繁榮的河西走廊,無法挽救絲綢之路的沉寂。現在的嘉峪關市有很多的火力發電廠,放眼望去總能看到那些冒著煙的大煙囪,這些工廠解決了大部分市民的就業問題,只是在如今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這個曾經的邊關重鎮又將走向何方。
很多人說第一墩沒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個“土堆”,好在我最后還是來了。第一墩就建在討賴河大峽谷旁邊,大峽谷的景色很壯觀,有個透明的觀景平臺,還有一座吊橋可以穿到峽谷對面,對于恐高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害怕。穿過吊橋,可以沿著峽谷一直往上游走去。由于時間來不及,沒有往前走多遠,也沒能去峽谷的源頭看看(大概十幾公里遠),下次一定要去一趟,聽司機師傅說之前有個游客很喜歡攝影,在峽谷的源頭待了整整一天。
到嘉峪關城樓已經四點多了,風越來越大,到了五點多就開始下雨,由于揚塵,下下來的都是黃泥水,而且真的很冷,拍照的手凍得有點僵硬。在大風中行走對體力是個很大的考驗,最后被告知要回到原來的地方乘車(時間晚了,別的門都已經關閉),內心還是有點崩潰的,拖著疲憊的腳步走到門口,坐車回到酒店,洗完澡吃了感冒藥就直接睡覺。
這一篇游記對于具體行程講的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隨想,因為這次旅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發現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不想在長年累月的重復中變得麻木。行走在蒼茫的大地上,觸摸著古老建筑的紋理,回味著千年藝術的韻味,感受著悠久歷史的脈搏,就算生命是短暫的,也總有些東西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一直流傳下去。人生說到底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怎樣在這無意義的一生中留下一點什么,卻是值得我去思考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