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7 晨讀感悟:早上寫留言的時候,計劃寫一篇個人品牌定位的文章。結果封閉式訓練的第一天,手機一天不在身邊,大腦密集接受了很多的概念,思考很多,關于對自己,對定位,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定位》這本書,我們是拿來當做市場營銷方面的思考。公司最近幾年一直在提出,產品差異化定位,其實就是來源于文章中對細分市場標簽的打造。我似乎,并沒有過多的把它真正的聯想、或者說應用到個人生活的定位上面來。
今天培訓的主題第一項,就是自我認知。我也想把今天課程上所學的知識,做一個記錄,整體還比較凌亂,。
成功與成長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很多的成功時刻,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個人工作業績達成的時候,甚至求婚成功的時候,但是這些成功的過程中,并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成長的。我們可能路過、看過,我們未必一一經過,未必腳踏實地的逐一走過。過往的經歷,尤其是挑戰性的經歷,成就了我們的自我成長。在中國前期資本紅利席卷的時候,很多尚未經歷成長的人們,已經取得了稀里糊涂的成功。他們成長的曲線、人生的升華、可能才剛剛開始起步。
過去讓我成功的,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許某一天,會成為我成長的瓶頸。
紅皇后效應時刻在提醒我們,不成長,不變,原地踏步,就已經在落后跟退步了。
成長的前提:自我認知
有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有20-30%的部分是一致的。
這是一幅讓我思考了很久的圖片。當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只老虎時,即使鏡子里顯示出了我們真實的樣子,我們依然覺得自己其實是老虎。但是每個人,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黑格爾)。
我們每個人,被別人看到的,其實都是一座冰山的表面,冰山下面真實的自己,是否是自己所認識、了解呢?
你認識你自己嗎?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很多人,可能只有在親身實踐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才真的認識你自己。經歷,塑造了自我。經歷,尤其是過往挑戰性的經歷,成就了我們的自我成長。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里面有這樣一個案例:一群人去登山,有個男生主動的幫大家背行李,笑瞇瞇的鼓舞團隊里面的人,讓人一看就覺得這個男孩子親和力很好,很樂于助人。結果登山路程過半的時候,大家都很疲憊了,團隊里面也不怎么說話都自顧自了,這個男生的臉色也耷拉了下來,開始抱怨大家帶的行李太多太重拖累了自己。這個時候另外一個開始不怎么說話的男生,微笑著走過來接過了行李,繼續上路。
在疲憊的時候怎樣對待別人,其實暴露了真實了自己,也能夠讓大家了解真實的你是什么樣子的。
所謂的成長,就是通過積極的尋求反饋,擴大“公眾的我”象限面積,縮小其他象限的面積。
定位自己
小灶群最早,奕晴有句話: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你的個人品牌。
我記得最早的時候,群里有個話題:最想訪問的群友是誰。據說第二天答案揭曉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群里參加征文活動且獲獎的金牛勤媽。這又何嘗不是在群里的一種自我定位?提起群里面,大家覺得最熱心的是誰?文章寫得最好的是誰?進步最快的是誰?知名度最高的是誰?誰的手賬做的最好?誰堅持的時間最長?誰最有耐心?
這些問題,每個人心里相應的都會浮現一個或者兩個名字,形成自己的一個評價,給自己個人品牌貼上的第一個標簽,算不算是在群里的一個小小的人設定位呢?
那么現在,問問自己:我想要做的是什么,我對自己的認知明確嗎?給自己的定位清晰準確嗎?能否第一時間搶占目標人群的心智呢?
其實還有很多個問號要給自己,自我的認知,自我的定位,這其實是一個隨時在變化的動態的過程,希望我能盡早的給自己答案。
期待第四天培訓的一對一解答,讓我對自己,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