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發文之前,霸凌事件出現了所謂的“反轉”社會輿論指向了受害者的母親
有質疑也有支持,看到這里,大家已經分不清事件的真相。資訊瞬息萬變年頭,真相雖然被掩蓋,但是再尖銳的語言也無法抹去一個小學生被生生扣上“屎盆子”的事實。
一
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引爆朋友圈輿論多天。
被屎尿扣頭的小孩,不知道他現在怎么樣了。
寒冷的冬天冷水洗頭,苦忍著身體的臟污和心靈的雙重屈辱。
正在受苦難的小孩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懷,校方和老師的所謂“調節”給我們開了個“玩笑”!認為此事件非霸凌,只是個偶然事件。
孩子的母親在痛苦中煎熬,網發《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一文,哭訴自己孩子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山雨欲來風滿樓,《霸凌》一文在網絡上散布開來,懷疑、指責、質疑、笑罵。社會輿論再次將這個受害的孩子推到了風口浪尖。
一次次的事件重播沒有讓大家關注校園霸凌事件,最終大家記住的,是這個扣上“屎盆子”的可憐孩子。也許,這個“污點”烙下的印記,要影響他的一生。
既然傷痛無法挽回,誰來撫慰幼小的心靈?!
我們曾經都是這個被傷害過的小孩,收到不公待遇的時候,大多數孩子不敢或者從沒有向父母反映過情況,即使說了,也只是換來父母一句嚴厲的斥責。
老師們的不作為更讓人寒心,視若無睹、見怪不怪。學校的調節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仿佛受欺負是那樣的正常和無所謂。
二
如果中關村二小事件中的小孩沒有被扣上所謂的“屎尿盆子”,而是被潑了一杯水,那么他的家長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激烈反應,
那么此次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會被“內部消化”扼殺在萌芽中。如果事件曝光,往往是傳播廣泛、事態嚴重、甚至是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
2010年美國美國麻薩諸塞州就讀小鎮公立高中的15歲女生霏碧·普潤斯放學后在自家公寓的樓梯間上吊自殺,原因是她不甘忍受學校同學的欺辱霸凌。霏碧曾到學校辦公室說她無法忍受別人的污辱,她的媽媽也曾向學校報告說孩子被欺負,但校方并未追究處理。
同學的任意欺凌和學校的不重視不作為終于壓垮了女孩最后的精神支柱,選擇了自盡。
陶某某,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的一名初中學生,在兒童節這一天,他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15歲的生命,僅留下了幾封帶血的遺書,遺書中,講述了自己長期被同學欺凌的細節:洗飯盒、倒洗腳水、還有毆打,由于無法繼續忍受欺凌與侮辱,所以選擇輕生。
面對校園暴力,這些未成年的受害者自己通常難以承受也不知道如何正確解決。悲觀的選擇錯誤的解決方式,后果往往很嚴重。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們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郁、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50歲之后面臨失業和依靠低保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說,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認知影響在40年后之后,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
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校園暴力,從取外號、非議、取笑、孤立這種簡單的施暴方式到網絡造謠、通訊恐嚇等諸多花樣翻新的霸凌方式。研究顯示,在少兒時代涉入過較嚴重霸凌事件者,成年以后犯罪入獄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無論他們當初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
如果身體上的傷痛能輕易拂去,那么心靈的傷要怎樣才能愈合?成長路上遇到的負面影響,長大后極有可能造成人格缺失,影響以后生活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是一張白紙,承受不了霸凌帶來的創傷,一旦刻下自卑、悲愴的烙印,陪伴一生的,有可能是慘痛的結局。
三
霸凌如果不可避免,如果家長還是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那可真是可悲到極點了。
中關村二小受害學生的母親在網上發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諸多段落描述了事件發生后學校和家長們的反應。
如果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辦?
視若無睹:“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正常,成長路上怎能沒有磕磕絆絆。”
選擇逃避:“你不招惹他,他怎么會欺負你呢,以后遇到他躲著點就好了。”
選擇隱忍:“明天媽媽/爸爸找學校去,讓他給你道個歉,以后還要好好相處!”
如果你做么做,就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明目張膽的告訴別人:我的孩子可以隨隨便便任人欺負!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你這個孩子的至親就變成了“助暴者”!
不要讓孩子受到源自家人的二次傷害!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些男生會在放學的路上“圍堵”女同學,開一些“不輕不重”的玩笑,例如交個朋友,要個聯系方式等,女生一旦反抗便造遭受一群男生的欺凌辱罵。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某一天會受到這樣的“待遇”。一群叛逆的男孩子騎著自行車在后面嬉笑叫囂,他們并不以為眼前的懦弱的女孩膽敢逃跑,我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蹬著腳踏車,原本半小時的路程僅用了13分鐘。躲到鄰居家門口喘著氣我,不敢讓他們知道我家地址。
與家里人說了情況,他們反而嚴肅的告誡我“不要跟這些混混一起放學,不要招惹他們!你到底聽沒聽到?”
難道我不招惹他們就能逃脫欺凌?躲避就能讓我安靜的學習么?簡直是可笑!
難道真的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家長才愿意出面阻止?!我不敢想那些放學的路上是怎么度過的,每天都戰戰兢兢的避免相遇,直至這些“壞孩子們”畢業,我才感到解脫!
一些家長總以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但是你忘了,這是一群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是非道德觀需要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任意放縱!
以逃避的姿勢尋求自我保護,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今天你的孩子是個“旁觀者”,明天他可能就是“受害者”、“霸凌跟隨者”甚至是“霸凌實施者”!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傾訴者和值得依靠的后盾,我們都是過來人,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糟心事不要重復在下一代身上。
也許我們不能杜絕校園霸凌現象,但是我們能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因霸凌事件引發更嚴重的悲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內心憤怒焦躁的火焰需要妥善的安撫,而不是一味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