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理學家從未承認“星座算命”的地位,但其普遍度,認可度,知曉度之廣,可能是任何測評都無法相比的,而且小年輕們顯然很認同星座的“信效度”,一些企業招聘也要考慮星座,醉了~甚至也有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證明星座是“準”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年輕人群體中12星座的描述真的很make sense,就像我覺得我很摩羯座,堅韌呀、意志力強等等(停不了的自夸,哈哈),而在“父母”一輩的人群中,12星座的描述卻不準確,不同星座的中老年人群并沒有明顯展現他們的星座特征。
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年輕人因為從小受到星座文化的熏陶浸潤,將自己“套”入了這12宮中,看到描述覺得,“哦,原來我(應該)是這樣的”,隨后在行為中便呈現出這種描述,久而久之,自己真的成了自己星座的那類的人,而中老年人的生活中并沒有受到多少這類信息的影響作用,故“星座”對于他們失靈了~
我認為這其實就是一種“皮革馬利翁效應”自我暗示,自我實現,這個效應大家應該不陌生,鑒于我很認同,所以再自我強化下,標準定義: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最后導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現,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態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他人(或自己)的預言一樣。這樣的現象就稱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以下這幅圖也很形象地說明了自我實現的機制,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一篇微信漫畫文章,說為什么孩子要富養,其中2頁:外界不同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認知產生的影響,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或者是糟糕的沒有人相信的,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可見人的認知對自己的影響會有多大,這也是我特別喜歡ABC理論的原因,這個以后再介紹~講心理學應用必談到的點。
最后是對小朱朱的“告白”,也回應你今天在我給你換尿布(30個月咯~哈哈哈~)的時候說的“寶寶喜歡麻麻”;我一直從心底認為,小朱朱是一個聰明可愛惹人愛的好孩子,沒有但是,沒有轉折,麻麻無條件愛你,陪你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