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溫了《伊豆的舞女》,距離上一次閱讀已有兩年之久,很多情緒涌上心頭。
不同時期看同一本書,感覺真的不一樣。
《伊豆的舞女》被譽為“昭和時代的青春之歌”。它曾先后六次被搬上銀幕,其中最著名的是1974年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共同演出的共同影片。
作者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的代表之作,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部小說以悲與美為兩種基調(diào)穿插在整部作品當中,淡淡的悲傷與優(yōu)美的景色相結(jié)合,通過愛情無果之悲,情景交融之美,愛情純真之美創(chuàng)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哀歌。
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讀書人,對于當時的那個背景年代來說,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獨自一人穿著高齒木屐前往伊豆旅游,我可以想象得出那是一場孤單寂寞的旅途。沒有激情,且過于平淡。
一個舞女,她不過是一個14歲的女孩。她善良,美麗,純真,她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與她相配——熏子。她是隨哥哥為生活奔波卻倍受人歧視的流浪藝人,屈服于無情的現(xiàn)實。
他們的相遇是意外的,本是絕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但偏偏他們遇見了。
第一次見面是讀書人在前往湯島的途中,在湯川橋附近遇上了正趕路去修善寺的舞女一行人。從此,讀書人再沒有忘記過舞女水靈靈的眼睛。
后來,天下起了大雨。讀書人急急忙忙地從雨中跑進茶館里躲雨,但看到舞女等一行人之后卻呆立在門口。
這個時候,舞女馬上讓出了自己的坐墊并把它翻了一面才推到讀書人的面前。讀書人驚慌失措,連謝謝都忘了說。當他開始慌慌張張地掏出香煙時,舞女又馬上把與她隨身女子前面的一個煙灰缸拿到他的面前。
她的謙謙有禮,她的靦腆細心,讓讀書人感受到了巨大的溫暖。
川端康成認為:“山川草木,宇宙萬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都是有傳統(tǒng)的。”
世界上人那么多,何其幸運遇見你。
他們相識之后,住進了同一家旅店,相處的時間多了。
舞女應哥哥之命去叫讀書人一起去浴場,卻發(fā)現(xiàn)讀書人那里有棋盤。她情不自禁的與讀書人一起下起棋來,不小心便著了迷,完全忘記哥哥一行人還在等他們。
之后她說:“要挨罵了!”
但她還是跟讀書人請求著:“我馬上就回來,等我一下,還請繼續(xù)下棋。”
讀書人跟榮吉在浴場泡澡,之后站在窗前聊天的時候,舞女忽然從微暗的浴場盡頭裸著身體跑出來。
她赤身裸體,伸出手臂,聽不清口里到底在喊什么。
但能夠想象她見到讀書人有多激動。
當讀書人給舞女讀《水戶黃門漫游記》的時候,舞女就靠著他身邊。
讀書人一開口,舞女就很認真的把臉靠過去,幾乎可以碰到他的肩頭。
舞女的表情一本正經(jīng),眼睛閃閃發(fā)亮。
當他們一行人要離開旅店前往另一個地方時,舞女小心翼翼的為讀書人擺好高齒木屐。
在去下田的路上,林木下鋪著落葉。
這時候讀書人已經(jīng)戴上在公共浴場旁邊隨便買的帽子,并把高等學校的學士帽塞進書包。
顯得他跟舞女沒有那么遠的距離感。
山上一步一滑,道路陡峭得挨著胸口,讀書人走得氣喘吁吁。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按想象發(fā)展的。
等他們到達下田的甲州屋小旅店時,讀書人身上的旅費已經(jīng)要用完了。
讀書人意識到,他不能夠在伊豆多逗留了。他還得回家,需要完成學業(yè)。
讀書人要離開的那個清晨,舞女在船碼頭的海濱前差不多蹲了一夜。在讀書人發(fā)現(xiàn)她并走進她以前,她一直在發(fā)愣,沉默的垂著頭。
舞女的神情愈加牽動著讀書人的心情。她臉上的胭脂,使她那像是生氣的臉上多了一股幼稚的冷峻神情。
讀書人跟舞女說了許多話,但舞女只是望著運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發(fā)。只是讀書人的每句話還未說完,她就連連用力點頭……
讀書人與舞女的相遇,相識,只是短短的一段交集。就像是火車上的陌生乘客一樣,也許旅途寂寞,會相互聊聊天,但誰也逃不掉是要到站的。
當讀書人因為旅費全部花光而不得不乘船回東京時,兩個情竇初開的俊男靚女,都選擇將最初的那份情愫深藏心底。
他們之間沒有牽手擁抱,連一次好好的告別都不曾有。
讀書人甚至都沒有叫過舞女的名字。
最后,他們不停地隔水揮手告別。
雖說他們最后分別,但同時他們又都是幸運的。
舞女淺嘗了愛情的滋味。
讀書人獨自旅行的初因,憂郁,悲傷,孤單,寂寞,也全都在途中被舞女洗盡。
讀書人和舞女。
他們相識于伊豆,相忘于伊豆。
感謝曾遇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