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條新聞特別讓人痛心:上海一位老人乘坐手扶電梯時因身體重心失衡導致四個月大的嬰兒脫手,孩子從三層樓高的地方墜下,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作為一名旁觀者,我們很難去感受這個家庭所受到的創傷,他們所承受的,也不是一句“節哀順變”或“你的痛苦我理解”就能去感同身受的。
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從悲劇中汲取教訓,從而避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扶梯好像特別容易出事。
去年湖北的一位媽媽被卷入扶梯,生命最后一刻將孩子托舉出來。那個畫面至今我還記得。
而北京最嚴重的扶梯事故要屬2011年動物園地鐵站手扶梯倒退事故了。
當時電梯失控迅速往后倒,電梯上的人猶如多米諾骨牌,從高處摔倒,壓向后面的乘客。這次事件導致一名12歲的學生死亡。
自事故之后,引發大家對“左行右站”的思考。
不久,京華時報采訪了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
張樂祥說“乘坐扶梯最大的誤區就是讓人站在右側,留出一側給人通行。扶梯上的臺階不符合人體功能學的設計,造成扶梯上走動很不安全。建議廣大乘客,在扶梯上的時候一定要抓緊把手,站定乘坐,盡量不要行走。如果看見扶梯上人很多,應盡量走樓梯。”
從扶梯和電梯的安全性上,張樂祥說“國外的經驗來講,首先是電梯要比扶梯安全。美國的扶梯事故是電梯事故的20倍。韓國75%的相關事故是扶梯造成的。”
看了上述采訪內容,我相信,無論你有沒有孩子,都應該明白了幾條坐扶梯的原則:
1. 扶梯人多盡量選擇樓梯或電梯,也就是直梯。
2. 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站在電梯的右側。
3. 乘坐電梯要扶好扶手。
4. 扶梯不易行走,容易發生事故。
走我自己帶孩子的經驗:如果商場的扶梯是兩個并排開放的,盡量帶著孩子站在扶梯的內側,也就是旁邊是另一個扶梯的一側。如果手里拿著東西,那么一定帶孩子乘坐直梯。
而當孩子開始對電梯產生興趣時,要盡早告訴孩子有關電梯的乘坐知識。
比如:電梯來了,要求孩子在門開后,注意到里面有轎箱時再進入;告訴孩子不要用手擋門;不要在電梯里蹦跳。最重要一點,告訴孩子哪個按鈕是緊急呼叫按鈕。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不久前,保定落井男孩經過107個小時的救援也沒能留住年幼的生命,讓人感嘆生命不易。
這些新聞的出現,除了讓我們反思各種防護工作的缺失外,我想,還是需要我們多積累生活經驗,以減少悲劇的發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