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見17歲的自己,只能對他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01
我們都想回到過去,只是因為現在不夠好。
已經很久,沒有讀過這樣一本書,跟著故事的情節心潮澎湃,時而落淚、時而嘴角上揚。舍不得讀完又按耐不住,用下班后的時光,熬了兩天夜,讀完了劉同的新作《我在未來,等你》。
說了奇怪,穿越回青春類的小說近年來不再少數,題材已不再新穎。但讀劉同的這本《我在未來,等你》,卻總能在書中隱約看到自己年少時的影子,仿佛回到了自己的17歲。代入感強,因而不自覺產生情感的共鳴。
36歲的他,叫郝回歸。17歲的他,叫劉大志。其實他們是同一個人。
郝回歸是一名36歲的大學老師。他對自己的人生有諸多不滿,無比憧憬能回到自己的17歲,讓一切重來。一次偶然,他回到了過去,與17歲的自己(劉大志)相遇,并成為了劉大志的老師。
相差19歲,隨著與17歲自己的朝夕相處,郝回歸逐漸發覺,原來糟糕的不是17歲、而是當下的自己。17歲的劉大志,善良、勇敢和熱血,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而36歲的自己,卻一次次向現實妥協、令自己心生厭惡。
曾經只想改變17歲的自己,卻沒想到,被17歲自己身上的勇氣所震撼。郝回歸返回36歲的自己所在的世界后,改變了對生活的態度,并鼓起勇氣去做那些曾經想了無數次但未付諸實踐之事。
02
那些年的遺憾,不是因為做錯了什么,而是因為沒做什么。
——《我在未來,等你》
每一個對當下不滿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想回到從前,讓一切重新來過。
現實中總有著太多的不盡如人意,于是我們渴望時光倒流、希冀一切重來。仿佛再來一次,我們就有足夠的把握翻身和逆襲。
書中的主人公劉大志,仿佛是一代人的縮影。從小在學校和父母的灌輸下努力學習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畢業后找個安定的工作,然后結婚生子。
在旁人看來,他一路順風順水,過著被人羨慕的人生。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樣按部就班地、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生活,自己早已厭倦,卻沒有勇氣跳出。
與17歲的自己相遇,看著那個年少無畏、揚著稚嫩笑臉的自己,看著那個無所畏懼、對人生充滿熱忱與希望的自己,看著那個信誓旦旦許諾“未來,一定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的自己,郝回歸開始反思。原來,真正需要改變的,只是當下的自己。
也許只有重新遇見,才能看清曾經的自己。于是,他終于明白:“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想讀什么專業,你想干一份怎樣的工作,這都是你自己的希望,而不是周圍人希望你去干的事。你的人生和其他人無關,從此刻開始,找到你人生真正的意義。”
03
當你日復一日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滿足于別人羨慕的時候,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我在未來,等你》
人生路漫漫,沒有哪段路是白走的。后悔了,才想改變過去;強大了,才敢對未來負責。
我們曾經都有過不可一世的夢想,卻一點點被現實磨平了棱角,于是甘于平庸、甘于成為了平庸的大多數。
年齡越大,反而愈來愈畏手畏腳、瞻前顧后,在了解了人生的艱難與奮斗的不易之后,我們開始放棄了追夢,選擇了那條走的人最多的、看起來最好走的路。
每當有人試圖點醒尚有翻身機會的你,你總是找出各種理由推脫。然后你說,“道理我都懂,可所有人都是在將就地活著啊”。
等到人生盡頭、躺在床上回憶過往的那一天,你恍然大悟:自己的一輩子,就這么波瀾不驚的走完了。
書的結尾,附上了一封作者的手寫信。主人公郝回歸在信中對17歲的自己說,原來并不是年輕的你有多糟糕,而是如今的我太麻木。
如果回到17歲,你想做的事情有哪些?
如果可以,遇見17歲那年叛逆的自己,我想說,珍惜人生中每一段的時光,無論是快樂、痛苦抑或是艱難,那些都是你生命中獨一無二不會重來的體驗。別逃避,試著去享受、并用心體會當下每一次的情感波瀾和憤怒。
04
作者劉同在書中序言寫道,“寫了三百多個日夜,很辛苦,很盡興”。
想對這部凝結著三百多個日夜心血的小說說聲謝謝,想對故事中的郝回歸、劉大志、微笑、陳桐、叮當以及陳小武說聲再見。
謝謝這些真誠的文字,將我們曾走過的青春歲月,如同電影般一幀幀回放。讓每一個讀者,一次次熱淚盈眶。
每個人的青春都不一樣。但總有些故事,如同一劑良藥,靜靜地躺在那里,卻解救了我們曾經無處安放的迷茫與青春。
迷茫任何人、任何年齡都會有。有時,我們需要一本書,讓自己看了又看,時而流淚,時而會心一笑。去找回那些遺失的激情、去找回那些青春時代的勇敢無畏。
未來,之所以會給人帶來畏懼與恐慌,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但也正因為此,才有奮斗和創造的價值。
過往的歲月終究無法改變,但對世界的看法與態度,卻能夠被改變。
每一個未來,都值得被期待。
我在未來等你,等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在每一個路口擁抱你,擁抱著閃閃發光的、最真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