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娘跟我說,如果有一天,我能見著我爹,要我問一句: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還有一句小燕子不知道的話:‘蒲葦韌如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
關于蒲草,這大概我最初的印象了。
應該是受網絡文章的影響,我現在想起來還珠格格總是覺得好笑,不是小時候的那種覺得小燕子可愛的好笑,而是過度解讀后的一種娛樂性的好笑。
我們都知道這句“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是出自《孔雀東南飛》。
翻一翻這些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大都是決絕的,起承轉合間都是大喜大悲,說要在一起就要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
人們都喜歡這樣的故事,但是人們往往都不會這么做,大概是因為堅持很美,但是不堅持是真的很爽吧。
貳
后來我才知道,那種長得像烤腸一樣的東西就是蒲草。
詩經里出現蒲草的地方有好幾處,比如
《王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不過這里的“束蒲”也有解釋說是“蒲柳”的,我們這里暫時不做考證
還有《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反正這幾句就是反反復復的說,美人太美啦,想的睡不著
這里的“蒲”就妥妥的指蒲草了
東漢末年的學者鄭玄為這幾句做注時說:蒲以喻所說男之性,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
也就是說蒲草用來比喻男子,荷花用來比如女子。
這跟《孔雀東南飛》里就不一樣了,那里邊蒲草是劉蘭芝用來自比的。
不過我覺得都沒錯,男女之別在于形象,跟磐石比起來,蒲草自然要柔和許多,但是跟荷花比起來,蒲草就多了一絲男子氣度了,還更清新些,不然我們不說“校草”說“校石”,那些小帥哥們可就不同意了。
叁
蒲草的正名叫:水燭。
漢字真的很神奇,“燭”這個字跟“蠟”放在一起我認識,跟“水”放在一起我就不認識了,老是看成“侵蝕”的“蝕”。
我們且顧名思義一下:長在水中的蠟燭,這名字一看就是南方人起的,溫柔形象,如果我來取名大概會叫它“草棒子”。
蒲菜的嫩芽是能吃的,白色,一尺長短,味道像筍,并且“清爽可口”,說是當年梁紅玉抗金被圍困在淮安城中,沒有糧食,就吃蒲菜,最后堅持著打敗了金兵,所以淮安人將它稱為“抗金菜”。
我沒吃過,只是聽說淮安菜風格雅麗、制作精細,想去嘗一嘗。
其他的關于它的吃法只在汪曾祺的小說里見過一回“蒲包肉”,用蒲葉將拌了調料的碎肉包起來扎成葫蘆狀,要扎得緊實,切出來的肉才不散,煮熟后,一切開滿室肉和蒲草的清香,這個我是信的。
劉蘭芝已經告訴我們“蒲葦韌如絲”,所以蒲草可以用來編生活用品,比如蒲團,草鞋啥的,不過劉皇叔當年賣的應該是稻草編的,畢竟稻草比蒲草常見多了。
我見過用蒲草來給插花做填充和鋪底的,線條流暢且不會塌,好看。
用它的花序來做枕頭我倒是想試一試,香香軟軟的,聞一聞好像睡在天地自然之間。
不過這東西在城市里是難見到的,疏于管理的話倒一片不好看而且招蚊子,城市里的一切都得在條條框框里,一切以整潔干凈為上,這種植物自然就不是種植的上品
還是得跟蘆葦似的,長在郊外的水塘邊,肆意的長,大膽的長,開心就隨風搖晃,不開心就倒下去壓倒一片風,正所謂“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肆
看《詩經》總讓我覺得人很奇怪的,一邊說草木無情,一邊又執著于從植物中找出性情。
什么梅花孤傲、松柏清高,什么花中十友、歲寒三友,《詩經》《楚辭》更是句句不離花和草,連蒲葦這種野外生長遠離喧囂的植物也不放過,分分鐘寄托上滿滿的情思
我看吶,梅花不孤傲,松柏不清高,蒲草也不是什么性格溫和的君子,它們就是活自己的罷了,倒是人踽踽獨行在天地間
活得 太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