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成功為目標——你越是對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錯過它。因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產品。
生活沒法簡單地通過換個環境格盤重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長長的過去,這些長長的過去并不會因為到了“遠方”就消失。它不在環境里,而在我們的頭腦里,在我們的所思所想中,在我們對挑戰的應對里,在我們和環境的互動中。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模式,需要了解它們的歷史、好處和可能的問題。當環境向我們提出新的挑戰時,我們需要放棄熟悉的,去嘗試不熟悉的,即使這伴隨著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只有這樣,新環境才可能帶來我們想要的改變。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跟明鏡一樣,清楚地明白自己原來就很平庸,只是心中有那么一股執念和僥幸作祟,想著也許自己可以和別人不一樣,可以走一條別出心裁的路,衣錦還鄉,傳為佳話。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便是把這股執念和僥幸徹底澆滅,不再妄想,不再希冀,認命了。
那一刻,我不再與自己為敵,也不再與世界為敵。我開始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開始慢慢接受自己,開始嘗試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并不代表我會向這個世界投降。我仍然有著一腔熱血,一切由自己的內心出發。
越是平庸,越要努力,越要踏踏實實從簡單的事做起。天才、妖孽俺比不了,那么就做個努力的平凡人唄。不要虛度一生。所以你看,不如索性把自己放低,也不用非要登上山頂成為最牛逼的那位不可。把每一步做好,你可以在平庸中變得不那么平庸。
生活并不總是充滿激情和樂趣。如果你沒辦法通過找到某個興趣愛好來尋找激情,不如就做你現在能做的最簡單的事,并把它當作一種修行。就像僧人早起誦經掃地,農民下田插秧,工人開動機器,學生背誦英語,一個匠人戴上眼鏡擺弄起手中的工具。你可以說,他們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也可以說,他們不是,他們只是在生活。
這種生活,需要我們去忍受簡單和枯燥,沉下心來,愿意停留在所做的事中,成為一個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任何高超的技能,都需要經過長期枯燥的刻意練習。這種枯燥的訓練,不是簡單的時間堆砌,而是要我們去反思、總結,去親近我們所做的事,了解它背后的機理。有些事,是做著做著,才成了興趣愛好的。即使這樣,也不要期待這些興趣愛好會讓你看起來毫不費力,只是,它會讓你的付出有意義。
貧窮的匱乏,大部分以“缺愛”始,以“不安”終。
為什么我們寧要宏大的計劃,也不想要微小的進步?因為只有宏大的計劃才有緩解焦慮的作用。而微小的進步,雖然真實,卻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接納自我的本質是舍棄,而不是追求。舍棄我們對生活的過度控制,舍棄我們想要成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棄我們對“完美世界”的執念。我們需要“接納自我”并不是因為它有什么樣的好處,而是因為缺陷就是我們生存的事實。很多時候,生活是粗糲而非精致的,但是這種粗糲背后,卻隱藏著另一種生命力,在我們苦樂交融的人生里。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下山去化緣,回到山腳下時,天已經黑了。
小和尚看著前方,擔心地問老和尚:“師父,天這么黑,路這么遠,山上還有懸崖峭壁、飛鳥走獸,我們就只有這一盞小小的燈籠,只能照亮腳下這一點點地方,我們怎么才能回到家???”老和尚看看小和尚,平靜地說:“看腳下?!?br>
有時候我們會這樣,迷茫、自我懷疑、焦慮,看不清遠方的目標,不知道該做什么。這時候,如果你還有足夠的精力和資源照亮你腳下的一點點路,那么就看腳下。走著走著,回過頭,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哪怕只做你所能做的最小的事,做著做著,你也會發現,自己已經做了不少了。這也許是我們告別拖延癥,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道路。
改變是無法憑空發生的。真正有效的改變,需要兩個支點。第一個支點,你需要積累相關的成功經驗,它會改變你的預期,讓你自信,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意義非凡。第二個支點,是在那些讓你害怕的領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優勢。
孤獨是我們的出廠設置,只能面對,無法消除。
當我們避開生活的麻煩時,附帶地,也常常避開了生活的快樂和意義。
常識應該成為幫助我們決策的利器,而不是限制我們生活的枷鎖。
經歷、得失、意義,終融于時光,積累為人生,它僅屬于你,獨一無二。
我并不需要掙很多錢、取得很大的成功,我只需要在我的位置,自在而豐富。不去追求能力之外的名聲,也不放棄讓自己能力成長的機會。腳踏實地,投入地生活。在痛苦和歡笑中,體驗命運給予我的一切。
我想成為一棵樹……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總是在生長,一方面往地下去伸更深的根,一方面往天空去發更高的枝;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是連續的,我的年輪一點點變粗,新的枝葉在老的枝葉上抽出,乃至我樹干上的疤痕也總是留在那里,覆上一點青苔,成為我永久的印記;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不只是在一個向度生長,我的樹根和枝葉向四面八方去,從每一種視角看都生氣蓬勃;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會沙沙作響,我會搖曳著跳舞,我會迎風歌唱,但我的根基依舊在那里,不會因為一時得意而失掉初心;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可以和各種各樣的生物成為朋友,和它們交談、共存、互惠,我不擠占別人的生存空間,甚至反倒為鳥兒和松鼠構筑家園。
樹,追求共贏,它們不互相競爭,而總是默默地相互致意,既互相獨立,又攜手完成使命。
較之于當下在我們之內的,我們身后的過去和眼前的未來,都是瑣事。
雜務瑣事并非煩惱一堆,別以為一旦逃開,就可以開始修行,步入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更大的世界”不是關于空間的,而是關于時間的。時間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它來換任何東西都是虧本生意。而衡量時間長度的,并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內心體驗的豐富性。
卡爾維諾說,對遠方的思念、空虛感、期待,可以延綿不絕,比生命更長久。這種思念究其本質,就是對生命可能性的向往。當人們陷于生活的瑣碎無聊、疲憊厭倦時,“遠方”就會在幻想中被制造出來。它所代表的可能性,既能容納過去的失敗、挫折和悔恨,又能容納未來的希望。
一件事是不是瑣事,并不是由這件事的性質決定的,而是由你對待它的態度決定的。如果你不輕慢它,以莊重的態度對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
很多人總是容易把做“正事”的時間看作“我的時間”,而把做瑣事的時間看作“占用了我的時間”,好像那一段時間不再屬于他了。而實際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修行的時間一樣,都是“我的時間”,我們有責任以認真的態度度過它。
人心里有了執念,就會有擔心。一擔心,就很難做到專注了。
古人說,盡人事,安天命。說的是,做我們能做的事,把命運的部分交給命運。這里面有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并不是對“公平買賣”的信任,而是死心塌地地交付。不是“只要我努力投入,上天就會給我回報”,而是“即使上天不給我回報,我也會努力投入”。
投入專注的回報就是幸福。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一個叫作“福流(flow)”的概念。他說,福流是人們在全情投入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忘我體驗。在福流的狀態下,人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沒有任何雜念,覺得一切活力暢通無阻,自己跟眼前的事密不可分、渾然一體,甚至忘記了時間。
生活就像騎一輛自行車。路有高有低,有緩有急,但只有在行駛中,你才知道該怎么調整、轉向、把握平衡。除此之外,你還能看到別樣的風景。但如果因為不安,你想把車停下來,你不僅無暇享受風景,還很容易翻車。
成長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從微觀層面看,人的大腦由各種各樣的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的連接方式構成了我們儲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未知的挑戰一方面讓我們焦慮,另一方面也在不斷訓練我們的大腦。挑戰越多,大腦就會變得越復雜,相應地,人的能力也在不斷增長。
從宏觀層面看,人的能力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成長起來的。我們與環境的互動越多,獲得的反饋機會就越多,我們的能力成長就越快。
【犯錯誤計劃】
如果要克服對錯誤的恐懼,你就必須犯錯誤。你要爭取每周犯五個錯誤,記錄下這些錯誤,反思這些錯誤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嚴重,并思考你從這些錯誤中學習到什么。多做多錯,如果你沒能在這一周之內犯足五個錯誤,可能證明你做得不夠多。
“相信”這事,說來縹緲,卻力量巨大。你相信什么,往往決定了你怎么看待你們之間的關系,以及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來處理你們的關系。而看法和行動,又會進一步影響你們的關系。
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并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沖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沖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