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這周的導師培訓,觀看ppt的演示,其中演示的一個事例是有關與心理暗示的題材,所以今天我就說說心理暗示。
? ? ? ?首先先百度科普下,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專家郝濱先生認為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 ?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分享幾個事例吧:
火車過身:有幾個大學生與一名年輕人開玩笑, 把他的雙手和雙腳捆著, 再把眼睛蒙住, 然后抬到一段已經廢棄不用的鐵軌上。當時, 這名青年并不知道自己臥伏的鐵軌已經廢棄, 而此時遠處正好有一列火車呼嘯而來, 又飛馳而去, 青年掙扎了兩下, 便不再動彈了。當那幾個大學生給他松綁時, 卻已發現他斷了氣。
望梅止渴:三國時期,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時值七、八月間,驕陽似火,萬里無云,士兵們口渴難忍,行軍速度明顯變慢,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然體力不支暈倒在道旁。曹操見狀,非常著急,心想如果再這樣下去,部隊根本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戰斗力也會大大削弱。于是他叫來向導,詢問附近可有水源?向導說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邊,還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陣之后,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然后很高興地轉過馬頭對士兵說:“諸位將士,前邊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紅紅的,肯定很好吃,我們加快腳步,過了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許多。
安慰劑效應: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頹喪,百藥無效。心理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臆癥”。于是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癥。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癥,保證三天康復。”打針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羅森塔爾效應”:這在教育學界較為出名,又叫期望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們隨意抽取一組一年級學生,爾后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這些學生經過特別的測驗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沖刺”的無窮潛力。以后,師生們在各方面對他們另眼相看,他們也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分外努力。結果發現,當教師期待這些學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智慧進步時,他們果然在一段時間后取得比對照組學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數。研究者解釋說:這些學生的進步,主要是師生期待的結果,即該效應就是由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而產生的神奇功能。可以看出,教師和管理者的信任、期待、贊揚和賞識等良性暗示所起到的巨大的積極作用。
最后總結: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非常大,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所產生的效果差距會非常大,所以不過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都應該自信并充滿正能量,才能更好的達成自己的期望值。最后提一句,不可盲目自信,自大的心態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