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來我未曾描寫過我的父親,而今天,我想試著聊聊我的父親。
童年時常會被院里的大人們問及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媽媽呢還是喜歡爸爸?我的回答不大中庸,似乎缺少些藝術。我會很順溜的回答:媽媽。當大人們問及緣由時我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為何會選喜歡媽媽而不是爸爸?其實在兒時的我得出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在兒時的記憶里,爸爸經常出野外,陪伴我的時日遠沒有媽媽多。是的,這也許是我童年時最真實的答案。
當我去好好審視我與父親感情沉淀的時期應該是在我高考完的那個暑假,我和父親一同去體驗長達一個月的野外生活。
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永遠不知道父親身為領導層在一車車貨到時也會像名搬運工一樣一趟趟卸下一袋袋貨物。
如果不是親身體驗,我永遠不知道父親出野外的地方是如此的荒涼,如此的孤寂。
如果不是親身感受,我永遠不知道父親把我只身一人撂在空無一人的戈壁灘40分鐘看守材料而他卻折回去接他的同事,而我在那40分鐘里不時的會想父親像這樣的情況他遇到過幾次?
漸漸地,漸漸地,我有什么事會給我父親也愿意給我父親訴說。
還是我上學的時期,學校業余生活匱乏,我最大的業余生活就是那個可以看小說的MP3,不巧的是一次出寢室打水,MP3在桌上擺著充電,等打水回來時就不見了。那是我為數不多的丟失東西。我懊惱,我悔恨,我氣急敗壞。這事被父親得知后,沒幾天父親又送我一個嶄新的MP3。你知道,那只有小說里或者是作文里才會出現的情節。其實我當時心里非常非常的感激我的父親。
慢慢地,慢慢地,我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會多停留些時間在父親的身上……卻發現,父親兩鬢的白發和眼角的皺紋視乎比我的目光更加親睞父親一些,我開始有些難過甚至是抽泣。
當我完成學業,技藝日漸成熟,娶妻結婚后,我卻愈發的希望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
我曾經覺得成立自己的家庭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必然現象時,但現在我卻感到的是一種樹干分枝那種抽離的痛,痛的無法言語。
所謂的父子一場,那只不過是屋內壁爐里的一團火焰,時刻溫暖著你;照亮著你,當你足夠暖和必須走出屋外面對寒冷時,那團火焰溫暖至你的心底陪你一路前行,在漸行漸遠的路上,回頭望去,那團火焰微微的亮光告訴你家的方向,守候著等你平安歸來。
母子之情也許可以用一個擁抱或者是一句我愛你,媽媽表達時,而父子之情就顯得更加的厚重與傳統。厚重到提筆時便會潸然淚下,傳統到我愛你時便會無法言表。
好了,用我最喜歡的那段話來作為結尾吧:
爸,你為我付出的一切,必將獲得此生因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