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與領導》這本書,我更愿意把它看作為一本自我管理的書籍,在前言部分,就這么寫道:“自我領導是領導他人的基礎,如果你連自己都領導不了,怎么能領導他人?”這樣的理念也貫穿于書中不同的章節。可見,任何管理,第一步是從自身做起。
首先,其重要性。古人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這么一個道理,連自己都做不到,強求別人做到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在生活中,你是否有不服氣的時候,是否暗暗嘀咕道“憑什么啊”。在職場上,領導高高在上,業務不熟悉也就罷了,還偏偏對業務熟悉的你指手畫腳,且漏洞百出、方向錯誤,在他的領導下,你做得不開心,也不愿意盡心盡力的去完成本職工作。在家庭中,你在玩電腦,卻又不允許家中的小孩玩,小孩心中藏有怨氣,不是偷偷地就是出去玩,而這時的你不應該埋怨小孩不聽話,而更應該反思自己這個榜樣當的如何。
一個能服眾的人,必然有他的道理。縱觀優秀的領導者,盡管他可能擁有軍師,但是他更有遠見、更有魄力、更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
那么,如何管理自己呢?書中介紹了一個不錯的方法,那就是記筆記。記筆記往往多用于我們閱讀書籍或是上課聽講時,原來,生活的飲食起居也都需要一一記錄。這讓我想起了《康熙起居注》這本書,其實也是一種記筆記的管理模式。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飲食的清淡、運動的時間、與人的交談、問題的思考、閱讀的理解等等,如果不記錄下來,你可能并不知道這些日常瑣碎的事情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影響。也許,你幾年的飲食習慣讓你發現了養生之道,也許你幾年的運動的成果讓你發現自我調節的機制……管理自己,更多的是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讓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事實上,許多人其實并不了解自己,試問,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別人該如何了解你呢?不要等待別人來挖掘你的潛力,而應該自我發掘。一直習慣于依賴于別人,那你終究無法“獨立思考”。書里講道:“人類往往是受習慣支配的生物。”當我們還是嬰兒,就開始依賴身邊人的保護、關愛、養育,習慣于“依賴”他人,受家庭與環境的影響,人的思想易受周邊人而變化,不然也不會出現“人云亦云”這樣的成語。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需要有主動而非被動成長的決心。回憶一下,到目前為止,你為自己做過多少決定,人生是你自己的,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應該為自己而活,成為一個真正會“獨立思考”的人。
如何思考?靠的是積累。書中以領導者為例,這樣寫道:“領導者必須不斷努力擴展自己的視野,加深自己對以組織為核心的全球問題、社會問題、市場問題、客戶問題及相關問題的認識。”而作為個人,在努力成為領導者之前,必須先豐富自己,領導好自己,通過知識的積累,提高分析的能力,獲取對問題不同思考的角度,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東西。就好比金庸寫武俠小說,你看到了刀光劍影、兒女長情,可仔細想想又未嘗不是一本本講述天文、地理、歷史知識的書籍呢?那他是如何做到的?無非是閱讀的積累、人生的閱歷。
盡管《權利與領導》這本書有些厚,不過讀起來并不覺得枯燥,因為,我明白讀它也是積累的一部分,況且它教會我如何通過心理分析,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明白影響人的外在與內在因素,自我管理的約束性及實踐性。行動并堅持下去,從自身做起,無論是否能成為領導者,管理好自己總是對人生的成長有幫助的,此外,不要忘記,領導能力是可以習得的。
很感謝本書的每個章節最后會附上本章概念,并留給讀者思考題以及案例討論。這也看得出,要領導別人或是自我領導,“思考”是無處不在的,把別人的想法通過思考成為自己的,才是積累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