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復雜的運動系統,幾乎所有肢體動作都是由神經系統與多關節肌群組合所共同整合而成的復雜的多關節的協同運動[1]。也即協調內在地包含于所有的人體動作之中,動作的協調與控制能力是動作形成和發展的基礎[2]。因此,運動員的協調能力及其表現,也被越來越多的業內專家和教練員們所重視,認為協調能力是運動員整體競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運協調能力訓練的認識,大多數人仍停留在粗放與模糊的理解階段,并沒有真正領會協調能力訓練的實質和要點。因而在競技訓練中,未能充分發揮協調能力對其他各種能力的協同整合與肌力的疊加傳遞效用。
1 協調能力的釋義
對于協調能力的概念,國內外專家學者們分別從哲學、社會學、運動學、生理學、心理學及生物學等不同學科和領域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學說和理論。在訓練學界,協調又常被稱作協調能力、競技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運動協調、動作協調或協調性。雖然叫法不同,但它們均是從不同層面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表述,具有相同的內在本質。其中,“協調能力”和“競技協調能力”是從訓練學的角度提出的概念,認為協調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員機體協同完成練習動作的能力[3];“運動協調”和“動作協調”是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是指機體在運動時各器官系統之間的相互配合,協調完成動作的固有機制[3];“協調性”是從生理學的視角提出的一個概念,是人體運動協調機制的工作性能[3]。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伯恩斯坦(Bernstein,1932,1940,1967)是最早對人體運動協調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研究的學者。他在神經-肌肉控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協調元控制理論”,認為運動協調是控制運動器官冗余自由度的過程,也即將其轉換為可控系統的過程,協調能力的發展就是人體運動系統從一個平衡態向另一個平衡態轉移的過程[4][5]。此后,在伯恩斯坦研究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們提出了多種人體運動協調形成的“動作控制理論”。如Saltzman(1978)提出運動分層控制結構中的功能協調元和肌肉協調元,指出功能協調元是由給定任務確定的包含一系列關節的相關變化(如關節角度按固定比例變化),而肌肉協調元是由一組肌肉(可能跨關節)組成的、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單元[6][7]。隨后Slobodan (美國1999)等人,發現運動協調元會自動更新,即人體運動具有“協調-失調-重建-優化”的過程[8][9]。繼而Mark (美國2000)提出了人體上肢運動存在的這兩種力學協調元的時序結構[7][10]。
1970年,皮亞杰(Piaget)便從哲學層面上論證了運動協調所具有的心理本源,提出了運動協調的“心理本源論”[11],認為人類個體的邏輯思維源自于對運動協調的反省抽象,運動協調是個體邏輯思維的外在表現[11],認識的發展也是以運動協調在主客體之間通過“內化-外化”的雙向建構來完成的[9][12]。1975年,施密特(Schmidt)從運動程序的角度提出了運動協調的“圖式理論”,認為一般運動程序控制著由特定的固有特征來定義的一類動作,他揭示了心理活動在運動協調形成中的作用,用以解釋運動協調的形成機制和特征[9][13][14]。Von Holst(1935,1939,1943),Haken(1973)[15],Kelso(1984)[16],Magill(2006)[17]等在相繼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協調形成的“自組織動態系統理論”,他們把運動當作一種復雜的系統,通過人體內外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來解釋運動協調形成的機制和特征,認為運動協調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非線性的突變過程,其動力來自于系統內部,是使系統從無序向有序,從低序向高序的自主演化,是相關肌群和關節的特定功能性組合(即協調結構)[9][18]。David Marr(英國1969)和James Albus(美國1971)提出了“?Marr-Albus運動學習理論”,認為小腦是運動協調形成的重要調節中樞,運動協調的形成過程是來自小腦的協調實際信息和來自大腦的協調預期信息之間不斷比較和糾錯的過程[19][20]。
在20世紀50-60年代,前蘇聯運動訓練學者們提出了“協調素質論”觀點,把“協調”歸屬于運動素質的范疇[21],認為運動素質應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協調及靈敏等6個方面[22][23];到了70-8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了“協調技術論”觀點,并注意到了協調的心理屬性,把“協調”看成是運動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3]。如葛歐瑟(德國,1982)把協調能力分為一般和專門協調能力,并把協調能力與技術能力歸為一類[24],認為協調能力受心理、生理及運動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4][25]。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心理學的角度,把動作協調能力看成是軀體及其不同部位的運動速度、穩定和瞄準的準確度,身體各部位協調的流暢程度[26][27][28]。此外,也有許多國外學者相繼提出了“協調能力論”觀點,并強調了社會環境因素對協調能力的作用。如美國學者哈羅和辛普森(1990)就認為:協調能力是指學習者從周圍背景中挑選一個物體,把知覺感知到該物體并與肢體運動協調起來的能力[29];普拉托諾夫(1984)則把協調性(即靈敏性)界定為人們迅速、合理、省力和機敏地完成任務[30],特別是復雜而突然任務的能力,認為行動與周圍環境相一致的程度是協調性的鮮明反映[9][14][31]。他把靈敏性與協調性看作是同一概念,也即把協調當作靈敏素質的一種特征[32],當作動作靈活性的一種特征[33]。
在國內,也同樣存在著“協調”素質論、技術論及單一能力的不同觀點。如有的學者把“協調”看成是運動素質,視為與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并列的素質或看成是由上述素質綜合而來的一種綜合性運動素質,認為協調是一個立體綜合的多向聯系,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的宏觀特點[34][35][36][37][38][39],并認為協調性與靈敏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即協調性是靈敏性的基礎[23][40]。有的學者把“協調”看成是運動技能的下位概念,認為運動技能包含著協調能力因素,協調能力是運動技能形成的條件,是運動個體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的綜合體現[40][41]。如鄒煜(2008)認為,運動協調從屬于運動技術,是運動技能形成和獲得的核心部分,運動協調與運動素質是一種交叉關系,兩者的共同部分是運動協調的物質基礎[11][14]。有的學者把“協調”看成是一種綜合能力,認為協調能力是人的生物學要素與心理學要素有序組合的多層次復雜網絡結構[42],協調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定受到體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協同影響,其穩定性取決于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對平衡狀態[1][42]。
過家興等(1986)在《運動訓練學》教材中把協調能力歸屬于運動技術,認為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機體各部分活動在時間和空間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能力[9][27][43][44]。在全國體育院系統編教材《運動生理學》的觀點與過家興等對“協調能力”定義內容基本一致。認為:“運動技能是指人們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大腦皮質主導下不同肌肉(即主動肌、對抗肌、協調肌和固定肌)協調性,”“運動技能也就是指在準確的時間里正確運用肌肉的能力。這需要精確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時間去完成所需的動作。”
田麥久(1993,2000,2012)等在《運動訓練學》教材及學術論文中,則把協調能力歸屬于體能,但又不同于力量、速度、耐力等運動素質[45],認為協調能力是與運動素質相并列的兩類體能要素(即體能包含協調能力和運動素質),認為力量、速度、耐力等運動素質是運動員體能水平的外在表現,而協調能力則更多地體現著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環境之間的協同狀態[46]。因此,協調能力是運動員機體不同系統、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協同配合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是身體不同部位活動的同步能力[14][47][48][49],是“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三位一體協調化的運動模式,是運動員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動作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21]。
同樣,也有國內學者認為協調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運動員的心理感知覺能力(即心智能力)。如許崇高和嚴波濤(1999)認為,協調能力與人的認知發展水平有關,任何運動的協調與協調的動作都必然是省時、省力、準確、方便和舒適的動作,是最佳配合意義下的最優動作,而身心的適度“放松”是動作協調的重要前提,過分緊張的身心狀態必然會導致動作協調性的破壞[43]。有學者把動作協調性看成是人體各種感受器接受內外環境的變化刺激,并將刺激能量迅速轉化為神經沖動[50],繼而引發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的相互轉化,來支配和調動身體各部位肌肉的積極工作,從而完成各種簡單或復雜的技術動作的能力[51],是在動作行為發生過程中神經、肌肉、感知覺三大系統之間合理配合的結果,其外部表現形式是動作的準確性、合理性、穩定性和快速性[52][53]。黃傳兵和潘泰陶(2007)等認為,協調能力是在專項運動中,熟練地控制與調整自身的身體動作[26],最優化主動或被動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平衡能力、本體感知能力、感知覺能力以及控制肢體動作的能力[54][26]。
因此,我們認為,協調能力是指人體運動時機體各器官系統、各運動部位配合一致,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技術動作的能力,是在技術動作行為發生過程中神經、肌肉、感知覺三大系統之間合理配合、快速一致地完成動作的結果。協調能力是神經控制能力、節奏變化能力、動作銜接能力、空間定向能力、身體平衡能力、視聽分辨能力、應變反應能力以及本體感知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其本質是對各種能力的協同整合與肌力的疊加傳遞,并在此基礎上增加運動的速度和肢體鞭打的力度(圖1)。
圖1 協調能力的結構
協調能力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生物運動能力,它既不從屬于運動素質(或體能),也不從屬于運動技術(或技能),是除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術之外的又一種身體工作能力(或競技能力),但又與速度、力量、耐力、柔韌等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圖2)。通常協調能力對內表現為不同技術動作間的橫向多節協調(如對各種動作的分辨能力和協同控制能力),對外表現為不同運動素質的縱向發展水平(如力量、速度、耐力等),同時,機體的內外部協調與神經控制和時空感知覺的協調配合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三維協調控制網絡系統。因此,協調能力具有系統協同性與表現整體性、相對穩定性與動態發展性、動作合理性與表達準確性、技術的靈活性與專項針對性、發力快速性與自主調節性、多元綜合性與目標指向性等多種基本屬性和特點。?
圖2 協調能力、運動素質及運動技術的相互關系
在身體工作能力的這三個獨立要素中,當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術發展至某一年齡階段后便會出現停滯或下降(圖3),如各項運動素質大約在23-25歲之后便開始成緩慢下降趨勢[55]。然而當今世界上卻涌現出了眾多“高齡”運動員,在他們各項素質和技術均處于下降狀態時,卻仍能表現出非常高的競技水平(或運動成績),并取得奧運會、世錦賽等世界大賽冠軍。如40歲的挪威名將比約達輪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以領先亞軍1秒3的成績奪得冬季兩項男子10公里競速賽冠軍;37歲的趙宏博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勇奪冬奧會歷史上中國首枚花樣滑冰金牌;此外,33歲的媽媽選手冼東妹以其極佳的表現在贏得雅典奧運會金牌之后,再一次奪得了北京奧運會柔道金牌;35歲的美國短跑名將卡爾.劉易斯在26屆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再次獲得一枚跳遠金牌,贏得了他運動生涯的第9奧運會金牌;36歲的德國七項全能選手海克.德雷克斯勒在傷病纏身的情況下仍然獲得了悉尼奧運會跳遠金牌;前東德名將舒爾特在其40歲時仍然以68.18米的好成績獲得世錦賽鐵餅銀牌;再如在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上:42歲的英國名將拉德克里夫以2小時20分鐘57秒的好成績奪得女子馬拉松冠軍;而46歲的西班牙老將安吉爾·加西亞,仍然獲得了50公里競走第九名的好成績。而根據各運動素質與年齡的發展變化關系(圖3),像比約達輪、趙宏博、冼東妹、劉易斯、德雷克斯勒、舒爾特、拉德克里夫以及加西亞等眾多“高齡”老將們,他們的各項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術本都已經處于下降階段,此時無論速度、力量還是耐力等素質均已不再處于個人巔峰狀態,但他們為何仍能有如此優異的競技表現呢?顯然,這絕不是因為某種素質或技術的提高,而是因為他們對各種能力(或要素)協同整合的能力更強了。在協調性的指引下,整體用力變得更為合理了,動作技術變地更為準確、流暢了,也即協調能力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與提升。也正因此,協調能力訓練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競技訓練界的高度重視,非常重視協調能力對各種能力的協同整合與力量釋放的疊加傳遞。
圖3 肌肉、力量及爆發力與年齡變化的關系(依Keiser 2009修繪)
圖3 肌肉、力量及爆發力與年齡變化的關系(依Keiser 2009修繪)
2 協調能力的影響因素和表現形式
2.1 協調能力的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員的協調能力主要受遺傳、生物年齡、生長發育程度、運動素質的發展水平、基礎條件反射建立的數量以及個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響。
首先,身體各種感受器官接受內外環境變化的刺激,并將刺激能量迅速轉化為神經沖動,引起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的相互轉化[50],繼而支配和調動身體各部位肌肉積極工作、協調一致地完成各技術動作[56]。其次,協調能力是形成運動技術的重要基礎,是釋放并表現出現有力量水平和提高運動成績的重要保證,可以說,技術訓練就是練專項協調性。對于運動技術(技能)而言,運動技術的掌握、鞏固與提高有賴于協調能力的提高和改善[57。協調能力越好,學技術動作越省時,學復雜動作越輕松,同樣,運動技術動作儲備越多[57],越有利于協調的發展,技術越復雜,就越需要提高協調能力[36](圖4)。
圖4 ?影響協調能力的體能、心理因素[2]
再次,協調能力是運動員機體在運動素質支持下,協同配合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是運動員駕馭自我身體的能力[3][23]。它內在地包含著對技術動作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包含著按自己的意志在時空序列內對多關節肌群組合所整合出來的動作協同配合能力,包含著以最輕松、省力、合理、美觀、準確的配合方式來模仿、完成一系列復雜動作的能力[3][5][23],包含著運動員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鑒賞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對動作變換的適應能力。可以說,在協調能力的發展,伴隨著人體內許多固有機能的充分調動,伴隨著多種運動素質的綜合提高[58],伴隨著運動技術的熟練完善,伴隨著動作美的心理感受與體驗[3],是對體能、技能及心理感知能力等競技子能力的協調與整合,并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協調能力是人體多種運動能力的綜合,如力量、速度、靈活性、學習能力、技術能力、空間定向能力、反應能力、應變能力、節奏、平衡及準確性等[52][57]。在運動時,協調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量代謝系統、內分泌系統與神經肌肉系統工作間的協同,表現在感知覺系統與運動系統工作間的配合[3],而這些協同配合水平的高低,對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協調能力特別強調在復雜情況下完成突發狀況的能力[43],強調人體活動的靈活性、協調性及準確性。其中靈活性與準確性又相互受到技術協調能力與身體協調能力的制約作用。在技術協調能力中,包含了學習掌握技術、改進技術和表現技術等方面的能力;而身體協調能力中,則包含有神經協調、肌肉協調和運動協調等方面的能力。
2.2 協調能力的表現形式
協調性的表現形式是技術動作,其基礎是有機體內環境和各器官系統之間的內部聯系,是神經協調、肌肉協調及感知覺協調等三大協調系統的統一[52]。神經協調是指在完成動作時,神經對其他各系統、器官、肌群等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同配合的過程,是神經系統交互抑制、興奮擴散、優勢現象及反饋活動等復雜的生理過程[51]。肌肉協調除受神經系統支配和控制之外,還與肌肉本身的結構特點、成分構成及感知覺系統的適應性等密切相關[29],具體是指同一肌群內部或不同肌群之間的協同配合程度,包括肌內協調和肌間協調。其中,肌間協調是指肌肉組與組之間的協調,是通過把肌肉組之間的緊張與放松程度反饋給身體重量(或負重)、大腦和神經約束,進而經神經系統對肌肉組的協同整合,使肌肉組之間緊張與放松更為協同一致。肌肉內協調是指神經系統對單一肌肉內部的各肌纖維之間的協同與整合,表現為肌纖維募集的數量、信號傳遞的同步性及肌肉的爆發速率。也即肌肉間協調性就是肌肉組間緊張和放松信息的相互傳遞,協調作用必須在不同的組成部分和肌肉間發揮作用[42],而肌肉內協調性則類似于汽缸工作,肌肉內部各肌纖維之間必須用力和諧[42]。感知覺協調包括內感受器協調和外感受器協調[51],其中內感受器是指人體內肌肉、肌腱、關節內部感受肌體被牽拉和運動刺激的感受器以及內臟和血管里感受壓力變化及血液化學成分變化的感受器等[52],而外感受器是指人體表面的眼、耳、鼻、舌、皮膚等感受光、聲、化學、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的感受器[42][52]。
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協調能力可分為不同的類型。首先,從協調能力與其運動專項的關系來看,可分為一般協調能力和專項協調能力[59][60]。一般協調能力指運動員完成各種一般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協調能力(如籃球運動員在進行側滑步、立臥撐等非專項的練習時所表現出來的協調能力),專項協調能力指運動員完成專項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協調能力[46],它反映著運動員迅速、省力、流暢、準確地完成各專項動作的能力[14][43][47](如籃球運動員持球進行的各種練習活動,運球、傳球、投球等所表現出來的協調能力)。一般協調能力主要包括反應適應能力、時空感知能力及協同動員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專項協調能力同樣包括一般協調能力構成的各個方面,但對于不同專項運動來說,其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其次,從系統、整體的觀點來看,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機體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有效配合的本領,包括心理能力、生理能力、適應調整能力、協同配合能力及運動智力等多種能力(圖5)[61]。
圖5依協調能力與運動專項和系統整體的關系分類(依曹莉孫繪制)[124]
再次,從協調能力的時空特點及其與體能和心理感知覺能力的關系來看。我們把協調能分成肢體間的協調能力、感官-肢體間的協調能力、動作的主客體間的協調能力、不同動作方式間的協調能力、肌肉工作性質類的協調能力,以及橫向協調能力和縱向協調能力等。其中,橫向協調能力是指通過訓練所掌握的技術動作的廣度,是機體內部運動和外部動作共同參與構成的橫向多節協調,橫向協調可直接通過對各種動作的分辨能力和協同控制能力表現出來[42]。縱向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通過運動訓練使某種單一的運動能力或運動素質達到一定深度[42],是在機體內外部運動和時空感知覺之間構成的縱向多級協調,縱向協調可間接地通過運動成績或力量、速度、耐力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9](圖6和圖7)。
圖6依協調能力的體能和心理因素分類(依照石燕繪制)[9]?
圖7 依協調能力的時空特點分類(依李景莉繪制)[3]
????此外,依據協調能力在完成運動技能過程中作用,可把協調能力分為神經協調、肌肉協調和動覺協調(動作感覺協調)。神經協調指在完成各種動作練習時,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的相互協調配合,其中包括神經系統中不同組織結構的參與和高、低級中樞之間的相互支配。肌肉協調是指肌肉的適宜和合理用力。其中包括必須參加工作的肌肉用力的大小程度和時間程序(指肌肉緊張和放松的相互配合)。如在短跑的后蹬一瞬間,髖關節、膝關節的伸肌、足關節跖屈肌都處于向心收縮,而髖關節、膝關節的屈肌和踝關節的背屈肌肌群均處于放松舒張狀態,而在隨后的向前擺動階段,三關節的伸肌群由緊張變為放松,其屈肌群則從放松變為向心收縮。這充分表明了肌肉在完成技術動作中準確、合理、協調工作的能力。動覺協調是指身體各部分環節在空間和時間活動上的配合。它是由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種種感覺變化通過運動器官完成的,它取決于本體感覺所提供的信息。如體操運動員的空翻動作,跳水運動員的轉體、空翻等多個動作的變化。這些都要求運動員身體各部分環節在空間和時間活動上高度協調配合。
3 協調能力與其他競技能力間的相互關系
協調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9],它既不從屬于體能(運動素質),也不從屬于技能(技戰術能力)和心智能力(心理認知能力和感知覺能力),是另一類獨立存在的競技子能力。協調能力與運動員的體能、技能及心智能力一起共同構成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是運動員整體競技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機地把體能、技能及心智等各種能力協同整合起來,形成一個三維立體的競技能力整體(圖8)。
圖8 競技能力的三維結構模型
協調能力與體能、技能及心智能力之間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首先,協調能力的發展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運動素質、運動技能及心理感知覺等競技子能力能力的發展水平和表現;其次,協調能力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運動素質(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專項技術及感知覺能力(本體感覺、情感意志、認知水平等)的影響和制約[58]。再次,協調能力把其他各競技能力要素(體能、技能、心智能力)更好地協同整合起來,并以整體放大的疊加效應在專項競技中表現出來。
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三維結構模型”,一方面,更好地解釋了上述諸如劉易斯、趙宏博及冼東妹等國內外“高齡”運動員,在其體能、技能及感知覺能力等競技子能力處于停滯或下降階段時,而其整體競技能力卻仍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并在奧運會等重大比賽中表現出較好的運動成績,獲得優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三維結構模型”既可比一般競技能力結構模型更加準確而深入地揭示專項競技表現規律,又可在專項運動中促進各競技子能力要素的縱向發展與提高,并能有機地加強各競技子能力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這無疑將會大大地充實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理論體系,進而推動體能訓練實踐的迅速發展[62]。
4 協調能力訓練的內容與方法
協調能力發展的敏感期為6-13歲。其中,6-9歲主要發展一般協調能力,此時應與大量的技術練習相結合。9-13歲多以發展專門協調能力為主,應密切結合專項技術進行。在13-14歲可達到個人高峰,個別人也可持續至15歲,即此時大腦皮層和延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已充分發育成熟。過家興認為,13-15歲即青春發育期開始后的幾年里,協調能力發展不穩定(這是由于心理及體內內分泌腺產生急劇變化所引起的);16-19歲發育趨向于結束,運動素質也得到很大改善,使機體基本能滿足完成復雜、困難的技術要求,所以可表現出極好的協調能力。德國學者葛歐瑟(1981)研究認為,發展協調能力的年齡區間為6-14歲。其中發展一般協調能力的年齡為6-10歲,發展專門協調能力的年齡為10-14歲。另外,6-12歲為發展節奏感的敏感期,7-14歲為發展靈活性、反應及空間定向能力的敏感期,9-13歲為發展平衡與準確能力的敏感期(圖9)。可以說,11-13.6歲是青少年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42][63]。
圖9 發展各協調能力敏感期的適宜年齡區間
(依據葛歐瑟(德國,1981)材料編繪)
因此,協調能力訓練應根據敏感期特點,同運動素質訓練和運動技術訓練結合起來進行。在運動素質訓練的同時,也內在地包含著協調能力訓練和動作技術訓練。因為,協調能力訓練的一個重要反映,就在于將發展了的運動素質通過合理的技術表達出來,并轉化為運動成績的提高[64][65]。因此,要將協調能力訓練與體能和技術訓練結合起來,要明確哪些訓練手段既有利于運動員的個性發展,又有利于專項能力的提高,哪些訓練手段既有利于運動員體能(運動素質)的提升,又有利于其專項技術和協調能力的發展。訓練中,練習動作應由簡單到復雜,由單個肢體到多個肢體的聯合協調運動,具體訓練方法有配合訓練法、變換訓練法、漸進訓練法及加難訓練法等練習方法[46]。配合訓練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專門的練習去培養某兩個或多個系統、部位、肌群之間的協同練習[59];變換訓練法是指變換練習方式、運動方向、動作技術、動作幅度、動作強度、動作力量、速度節奏、訓練條件、運動指令及負荷后練習和相關運動的技術練習等[64];漸進訓練法是指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練習的內容、逐步提高練習的復雜程度等[59];加難訓練法是指加大練習難度,讓練習者在更為復雜的環境,更為困難的條件下練習的方法[46]。
(1)神經協調能力訓練方法:神經協調訓練即放松能力訓練,是指充分利用放松的機會發展協調性的練習方法。首先,應注意選擇適當的練習內容與放松動作相結合,也可穿插幾個小肌群的抖動動作或舞蹈動作[66],其目的是邊放松邊體驗在疲勞狀態下對自身動作的支配能力[66]。
??(2)肌肉協調能力訓練方法:肌肉協調是力量增長機制中的神經適應機制,是依靠神經募集肌纖維和神經沖動發放頻率的提高來實現的。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同不同運動單位之間應具有一定神經肌肉協調性。肌肉協調分為肌內協調和肌間協調兩種。肌內協調是指運動單位之間激活的具體形式,主要表現在運動單位的同步性和協同性上;而肌間協調是指在特定任務下不同肌肉(或肌群)之間相互作用和激活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單關節中主動肌和對抗肌的作用,以及多關節運動中主動、被動、協同及固定肌群之間的協調作用[67]。
肌肉協調能力主要是通過協調性力量訓練來獲得。協調性力量在訓練實踐中,又常被稱為“活力量”,是大量的緊緊圍繞著專項技術所做的協調性和控制性的力量練習,多以徒手和輕負重方式進行,突出解決如何去使用力量和釋放力量。因此,協調性力量訓練是指通過克服自身體重或運用自由力量器械(如杠鈴、啞鈴、壺鈴、實心球、彈力帶等),進行的無固定軌跡的加速、減速等的專門性的力量訓練形式。協調性力量訓練更強調神經肌肉系統、本體感覺及呼吸調節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強調主動肌、對抗肌和協同肌之間興奮、協同、抑制與放松。
????(3)反應能力訓練方法:反應能力是指神經系統和動作的快速應答能力,其強弱將直接影響協調能力的發展水平。在訓練實踐中可通過視覺、聽覺及本體感知覺等來感受外界刺激,并迅速作規定動作出反應的方法進行訓練。對網球運動員來說,在視、聽、觸覺中,視覺約占83%,因此應多設計視覺信號刺激的反應能力訓練,并且訓練時間不宜太長。具體練習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抓小棍子練習、抓反應球訓練、擲海綿球訓練等。?
????(4)節奏能力訓練方法:節奏能力是指運動員在練習過程中,在完成動作的時間和力度上呈現出來的快慢、強弱有序變化的能力[68][69]。常采用的練習方法有:(1)用固定的頻率完成不同長度的分段距離。要求在完成每一段分段距離時保持固定的頻率。(2)用固定的頻率完成固定的練習。(3)用高于比賽平均頻率完成一定距離和固定動作的練習。(4)競速運動訓練中,可設置3-4個分段距離,保持成績,增加頻率。要求第一個分段距離用比賽速度完成,下一個分段距離與上一次練習相比,多增加一個周期動作或減少一個周期動作。(5)可采用變換訓練法提高運動員控制節奏的能力。在網球運動員節奏能力訓練中,應特別注意每個擊球時間,都應該保證運動員可用兩種以上有力度且穩定擊球的能力。具體可透過要求規定運動員分別在上升期、高點期或下降期進行回擊球,此時教練員所送出的球應注意,所給的落點不要距離太遠,速度不要太快,以先豐富單項技術變化,減少結合變化為主,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6)在力量訓練中,注意用力的快慢、穩定、控制及呼吸等的配合。
(5)平衡能力訓練方法:平衡能力是指維持身體平衡的本領,包括靜態平衡能力和動態平衡能力兩種。人體運動總是與維持相對穩定的身體位置,即與保持平衡相聯系。而平衡是通過對抗使身體偏離適宜位置的力(如慣性力和支撐反作用力等)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狀態。人體保持穩定姿勢的能力是保證人體基本靜態位置的關鍵能力,也是人體有效完成某一技術動作的基礎能力。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受到自身關節周圍保持關節穩定的肌肉力量和運動中全身肌肉系統工作能力的影響。其中,提高關節穩定性的訓練方法,將在養護性力量訓練中進行詳細探討。而動態平衡能力受到中樞神經系統和肌肉控制動作能力的影響。因此,在加強關節穩定性的同時常采用如下方法提高神經-肌肉系統的平衡控制能力:(1)在有視覺和運動感覺的條件下,或在只有運動感覺的情況下完成負重練習。通過改變負重量,并準確控制用力的大小,來提高控制肌肉的工作能力。(2)在各種器械上模仿比賽動作(如瑞士球、平衡盤等)。要求在最大用力50-100%的范圍內改變用力的大小。(3)在力量訓練器上通過不斷改變阻力的大小,提高運動員在改變阻力的情況下完成練習的能力。
????(6)空間定向能力訓練方法:空間定向能力是指運動員對外界物體或現象的空間位置的判斷及其對自身運動的空間位置判斷的能力。空間定向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對技術動作的精準控制水平。控制動作的精準性作為完成某一技術動作的關鍵因素,對運動員的空間定位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網球運動員要求具有較高的空間定向能力。一方面,要求運動員能夠準確地判斷來球的方向、位置、力量和落點,從而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并快速移動到最佳位置回擊球;另一方面,要求運動員在擊發球等技術動作中,能夠精準地控制用力的時機和大小、擊發球的方向和落點以及在動作過程中呼吸的快慢等。
(7)感知能力訓練方法
????①空間感知能力訓練:空間感知能力是運動和學習的基礎。在各種感覺動作中,空間方位感覺是與學習具有密切關系的心理能力。個體運動固然有賴于肌力、平衡作用及對自我身體的認知,但如果對容納自身的外部空間缺少認知,則運動本身便失去了場所。空間感知能力常有各種轉法、指認方位、辨認空間、空間重組、造型回憶、兩側感及移動步法等練習方式。時間感知能力訓練重點在于時間間隔準確判斷訓練、判定運動深度訓練及判定人體空間姿態訓練等三方面[70]。
????② 時間感知能力訓練:時間感知能力是指運動員對完成練習在時間序列上的準確判斷能力。時間感知能力的培養常采用以下方法:(1)變速完成比賽距離的練習。預先設定練習目標(如時間目標),可規定進行速度為最大速度的95%、90%、85%、75%、70%。要求運動員盡可能按規定的速度完成練習。(2)要求運動員完成在練習距離中規定的段落,并逐漸增加規定段落的距離。(3)練習后要求運動員將實際練習速度與主觀感覺速度進行對比,以提高運動員的時間感知能力。
????③ 距離感知能力訓練:距離感知能力是指運動員對距離的準確判斷與控制能力。距離感知能力對能否快速、準確、合理地完成網球擊球等技術動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 專門感知能力訓練:專門感知能力是在完成各種專門性練習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網球運動員的專門感知覺能力與網球項目的運動方式及運動環節密切相關,是通過從小在相應的環境里或從小駕馭球拍的訓練中所獲得的特有的感知覺能力。
????(8)肢體協調能力訓練方法
肢體協調能力的訓練主要包括上肢協調能力、下肢協調能力及整體協調能力訓練。
上肢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通常有:(1)雙上肢交替上舉;(2)雙上肢交替摸肩上舉:左、右側上肢交替屈肘、摸同側肩,然后上舉;(3)雙上肢交替前伸:上肢要前伸至水平位,并逐漸加快速度;(4)交替屈肘:雙上肢起始位為解剖位,然后左、右側交替屈肘,手拍同側肩部。逐漸加快速度;(5)前臂旋前、旋后:肩關節前屈90o,肘伸直,左右側同時進行前臂旋前、旋后的練習。或一側練習一定時間,再換另一側練習;(6)腕屈伸:雙側同時進行腕屈伸練習,或一側練習一定時間,再換另一側練習;(7)雙手交替掌心拍掌背:雙手放于胸前,左手掌心拍右手掌背,然后右手掌心拍左手掌背,如此交替進行,逐漸加快速度;(8)指鼻練習:左、右側交替以食指指鼻,或一側以食指指鼻,反復練習一定時間,再換另一側練習;(9)對指練習:雙手相應的手指互相觸碰,由拇指到小指交替進行;或左手的拇指分別與其余四個手指進行對指,練習一定時間,再換右手,或雙手同時練習。以上練習同樣要逐漸加快速度;(10)指敲桌面:雙手同時以五個手指交替敲擊桌面,或一側練習一定時間,再換另一側練習;(11)其他:畫畫,下跳棋等等。
下肢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通常有:(1)交替屈髖:仰臥于床上,膝關節伸直,左右側交替屈髖至90o,逐漸加快速度;(2)交替伸膝:坐于床邊,小腿自然下垂,左右側交替伸膝。
3.坐位交替踏步:坐位時左右側交替踏步,并逐漸加快速度;(3)拍地練習:足跟觸地,腳尖抬起作拍地動作,可以雙腳同時或分別做。
整體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通常有:(1)原地踏步走:踏步的同時雙上肢交替擺臂,逐
漸加快速度;(2)原地高抬腿跑:高抬腿跑的同時雙上肢交替擺臂,逐漸加快速度;(3)其他:跳繩,踢毽子等等。
5 結論
(1)協調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體運動時機體各器官系統、各運動部位配合一致,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技術動作的能力,是在技術動作行為發生過程中神經、肌肉、感知覺三大系統之間合理配合、快速一致地完成動作的結果,包括神經控制能力、節奏變化能力、動作銜接能力、空間定向能力、身體平衡能力、視聽分辨能力、應變反應能力以及本體感知能力等多種能力,其本質是對各種能力的協同整合與肌力的疊加傳遞。
(2)協調能力主要受運動技能儲備數理、運動素質發展水平、身體形態、生理特征、情感意志及認知水平等體能、技能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具有系統協同性與表現整體性、相對穩定性與動態發展性、動作合理性與表達準確性、技術靈活性與專項針對性、發力快速性與自主調節性、多元綜合性與目標指向性等多種基本屬性和特點。
(3)協調能力訓練方法主要有配合訓練法、變換訓練法、漸進訓練法及加難減難訓練法等訓練方法,具體包括神經協調能力訓練、肌肉協調能力訓練、反應能力訓練、節奏能力訓練、平衡能力訓練、空間定向能力訓練、空間感知能力訓練、時間感知能力訓練、距離感知能力訓練、專門感知能力訓練及肢體協調能力訓練等。
參考文獻:
[1]許崇高.動作協調能力結構、層次與分類模式研究-兼論動作協調能力發展的非線性動力觀[J].
????西安體育學院報,1999 (4):35-38.
[2]陸清.關于少年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研究綜述[J].體育科研,2005(5):73-77.?
[3]李景莉,郭修金.運動協調相關概念、特征及其分類的理論解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6):29-31.
[4]Bernstein N. 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 Pergamon Press,Oxford, 1967:17-112.
[5]楊磊.趙映輝.籃球運動員協調能力理論分析[J].新鄉學院學報,2011(4):29-31.
[6]Saltzman E. Levels of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J]. Mathematical Biology,1978(?20): 91-163.
[7]楊義勇.王人成.賈曉紅等.人體上肢協調控制機理的研究進展及其面臨的若干問題[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3(4):
[8]Slobodan J,Mark LL. Learning a pointing task with a kinematically redundant limb:Emerging?synergies
???and patterns of final position variability[J].Human movement science,1999,18: 819.
[9]石燕.在動作學習過程中對原地擲標槍動作協調特征的研究[J].西安:西安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011.?
[10]Mark L. L. The organization of quick corrections within a two-joint synergy?in conditions of
???unexpected bloking and released of a fast movement[J].Journal?of neurophysiology, 2000.
[11]鄒煜.運動協調的屬性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論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93-96.
[12]左任俠、李其維主編.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64.
[13]Schmidt R. A.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82):
????225-260.
[14]鄒煜.基于雙手拋接球動作練習過程的運動協調形成特征的實驗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2008.??
[15]H. Haker(德)著,郭治安,呂翎譯.大腦工作原理:活動、行為和認知的協同學研究[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6]Kelso J. A. S.. Phase transitions and critical behavior in human bimanual?coordin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Comparative Physiology. 1984, 15: 1000-1004.
[17]Magill, R.A.著.張忠秋等譯.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 4.
[18]茅鵬著.運動訓練新思路[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19]Marr D. A. A theory of cerebellar cortex[J].J. Physiol (London) 1969, 202:437-470.
[20]Albus J.S. A theory of cerebellar function[J].?Math Biosci 1971, 10: 25-61.
[21]郭秀文.我國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科學選材與應用系統的開發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5.
[22]豆丁網.關于動作協調的現狀研究[OL].http://www.docin.com/p-193955141.html.
[23]翁志強,李景莉.對運動協調歸屬問題的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0-83.
[24]劉敏娟.探討體操運動員協調能力的培養[J].科學時代,2012(21).
[25]葛歐瑟(德)著,田麥久譯.運動訓練學[M].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教務處,1985:60-61.
[26]黃傳兵,潘泰陶.足球運動員協調能力的理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92-95.
[27]郭曉宵.運用體操教學發展7-12歲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實驗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9).?
[28]詹姆斯·O·盧格,陳德民譯.人生發展心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3-97.
[29]毛偉民,陳雪梅.淺析身體協調性在運動中的作用[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2).
[30]高革新.運動協調的屬性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
[31]B.H.普拉托諾夫[蘇1984].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M].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翻譯出版,1989.
[32]田麥久,武福全.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33]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0.
[34]鄧磊.重劍運動員“弓步刺”動作協調性的非線性動力學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2010.?
[35]體育學院教材編寫組.田徑[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36]李景莉.運動員協調能力的競技價值之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3(12):7-9.
[37]李志勇主編.運動訓練學[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38]南仲喜著.身體素質訓練指導全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39]楊錫讓主編.實用運動技能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0]羅培.中國高校高水平男籃運動員體能“軟素質”訓練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41]許崇高,嚴波濤.動作協調能力屬性及其相關定義的理論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3):31-34.
[42]李育澤.電子游戲對身體運動智能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43]過家興. 運動訓練學[M]. 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6.
[44]倪紅軍.軍事體育教學中學員協調能力的培養初探[J].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03.
[45][33]田麥久. 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1993(2):45-46.
[46]王玉華.青少年兒童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0(1).?
[47]田麥久,劉大慶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48]楊錫讓.實用體育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1986.
[49]紀艷杰,于立強.花樣滑冰優秀運動員專項協調性訓練方法與手段研究[J].內江科技, 2012(2).
[50]何金華,王文生.?跳繩對14~15歲少年協調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6(3).
[51]王浩,李陽.淺析警務散手技能協調性的生理學基礎[J].廣東公安科技, 2008(2).?
[52]初立光.對動作“協調性”實質的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82.
[53]鄭亞絨.球類運動中協調能力與靈敏性關系的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9):68-69.
[54]王瑞元主編.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55]于忠軍.淺談中學生排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體能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
[56]鄭亞絨.球類運動中協調能力與靈敏性關系的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
[57]胡秀林.女子少兒體操運動員協調能力的評價標準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009.
[58]劉昌華.淺析柔道運動員協調能力的訓練[J].科技信息,2012(3):392-393.
[59]朱寶琴.對少年兒童協調能力訓練方法的探析[J].知識經濟,2012(5).
[60]戈黎.背向滑步推鉛球協調性訓練的肌電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 2009.?
[61]曹莉孫,晉海.論運動員的競技協調能力及其結構[J].中國體育科技.1997(33):84-85.
[62]高超.從項群訓練理論看中國網球競技水平的后發優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2(31).?
[63]嚴波濤,許崇高.動作協調能力研究的現狀與方法學問題[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2):33-35.
[64]王衛星,龐清元.短跨運動員的協調能力訓練[J].田徑,1999(8):7-9.
[65]于忠軍.淺談中學生排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體能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
[66]高輝,李景莉.運動員協調能力的發展途徑[J].體育學刊,2004(6):112-115.
[67]王衛星.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8]王冰潔,黃益蘇.節奏在競技舞龍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0(10).
[69]劉建和.競技運動中節奏問題的理論溯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9).?
[70]劉云.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訓練[J].田徑,199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