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人抱怨自己從事著并不喜歡的工作。
要么壓力太大,
要么薪水太少,
要么沒多少技術含量太浪費光陰,
要么離家太遠對不起家人。
我們總是在向往遠方的美好,期待著有一天能去到那里,靜靜的待著什么都不用想。
遠方那么美好,我們卻依舊賴在不喜歡的工作上耗著時光。
上個月有位同事辭職了,說是要趁年輕出去看看。
工作可以再找,年輕卻不能再來。
說出發就出發,朋友圈幾乎天天能刷到他到處吃喝玩樂的身影,一處又一處沒有見過的遠方景致讓我們這群辦公室的苦逼青年羨慕得咬牙切齒。
不過一個多月以后這種歲月靜好的生活又被日復一日的按點打卡給替代了。
“不是說好了要玩個三年整才出山嗎?”我忍不住問他。
“再好的遠方也終究是遠方,我總不可能永遠活在飄渺之中。”
原來如此。
可能不管哪個國度的遠方帶給我們的舒適感是大同小異的,偶爾穿插于我們疲于奔命的生活確實相當美妙,但我們終究離不開出發地。
因為出發地的瑣碎、重復甚至帶給我們的幾近歇斯底里才讓我們覺得踏實。
畢竟都是凡人,活在仙境始終不如時刻接著地氣。
我也覺得我的工作很苦逼。
苦逼的不僅是工作強度更是日復一日毫無技術含量的堆砌。
我總是一邊抱怨工作毫無意義一邊就這么混吃等死的不改變自己。
今天無意中看了一部關于宮崎駿的紀錄片。
2015年攝制組去拜訪宣布退休一年多的宮崎駿。
滿頭白發的老人家一邊泡著咖啡一邊自言自語:“葬禮多到讓人討厭。”
隨后端著咖啡坐下怔怔的望著窗外:“我發現自己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我很難把那么多直擊人心的經典動畫跟眼前這個絮絮叨叨、無精打采的老人聯系起來。
“幾乎沒有人來訪,這是我們不曾想過的宮崎駿的晚年生活。”攝制組對第一次的拜訪深有感觸。
當然,大師不會這樣度過最后的日子。
堅持了一輩子只用手繪、四秒的鏡頭要畫上一年的宮崎駿最終接受了最前沿的CG技術,再度出山,開始了新片的創作。
宮崎駿興奮不己的連軸轉:“在制作中死亡比什么都不做就死了要好,做點什麼總比等死強。”
老人家沒法預料自己的剩下的生命還夠不夠制作出這部長片,所以一邊不停的畫一邊對自己說“加油啊老爺爺,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片子看到這里就濕了眼眶。
忙碌了一輩子的宮崎駿明明可以在家好好歇歇,卻非要繼續被焦慮、失眠困擾著一邊抓狂一邊又熱情高漲的投入到高壓工作中。
我有什么資格抱怨自己工作的重復沒有技術含量?
它并沒有阻止我去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反倒還給了我很多。
沒有工作我就不可能認識我現在這群可愛的同事,雖然生疏不一,卻構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參與了我的喜怒哀樂。
沒有工作滲透到我生命的年輪,我也不可能變得越來越篤定越來越相信自己。
沒有工作我可能大部分時間在家待著,看著牛頓一邊期待她快點長大一邊又不安自己年紀越來越長。
遠方再美好它也只是路邊的風景,而工作才是滋養我們真實生活的那片土地。
工作的意義也絕不只是賺錢雖然賺錢是大部分人工作的初衷。
工作能賦予我們生命新的意義,創造我們生命的專屬價值。
工作能讓我們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哪怕被連連暴擊之后,卻還能收獲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