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剛從海門學習歸來,我就接到了一個任務,要在學校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上一節學習共同體理念下的微課,時間二十分鐘。
? ? ? 接到這個任務以后,我便開始思考起來。只有二十分鐘,還要能夠詮釋出學生在共同體課堂中的最好的模樣。該選擇什么樣的學習內容呢?我滿心躊躇著。忽然想起,在海門學習時,中南東洲國際學校的唐朝霞老師上的一節唐詩課《田園樂》。這節課堂中氤氳著唐詩的馨香、彌散著唐詩的曼妙,不要提學生了,也勾起了我心中對唐詩的萬般情愫。
? ?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于是,我便選擇了教材中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杜甫寫的《絕句》。
? ? ? 首先,我認認真真地進行了教材解讀,這首詩是詩圣杜甫寫的。詩圣杜甫生活在由盛轉衰的時期,當時經常發生戰爭,人民生活得非常痛苦,他的很多詩都是表達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而這首詩創作時,是在有名的戰亂“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后,當時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聽到了這個讓人欣喜的好消息,再從窗外看到了草堂前迷人的景色,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翠柳青天,黃鸝白鷺,雪嶺帆船,色彩明麗,黃鸝鳴叫,鷺飛水響,聲音悅耳,快意描摹中寄托了詩人的愜意愉悅以及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 ? ? 全詩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為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密碼。詩歌的前兩句色彩明艷,和諧如畫,以“黃”襯“翠”,以“白”襯“青”,點綴出春天的浪漫與生機。色彩如此的豐富而熱烈,可想而知,作者的心里該是怎樣的快慰愜意。
? ? ? 后兩句詩中動詞的運用也是精準到位,比如一個“含”字,其實詩人是運用了古代園林藝術中常用的借景的手法,利用門窗等借景成畫,遠近不同的內外之景可以借此交流融合,由窗外的小空間進入窗外的大空間,攝入門窗外的無邊的大自然的風景。一個“泊”字,寫出了戰亂平息,交通恢復,船只由吳地駛到成都,靜靜地停在草堂門前的情景,但是在靜景之外又寫出了詩人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
? ? ? 所以整首詩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 ? ? 另外這首詩的寫作順序也富有變化,前兩行詩句是由低到高、由近到遠,錯落有致,畫面一下子舒展了許多,后兩行詩句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詩人借窗觀景,內外交流,小中見大,由窗中的小空間進入窗外的大空間,有了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境界更加闊遠。
? ? ? 基于這樣的解讀,我設計了這樣兩條問題,第一個是基礎性的問題:“讀一讀,說一說:這首唐詩描繪了怎樣一幅美麗的春景圖?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第二條是朝向沖刺與挑戰的問題:“想一想,議一議:這首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唐詩好在哪里?你發現這首唐詩的語言密碼了嗎?”
? ? ? 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能夠在討論的基礎上,通順流暢、具體生動地說出古詩的意思。而第二個問題就有些難了,因為這帶有一種鑒賞古詩的性質,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有點兒困難。但是,我想再難啃的骨頭,只要一點兒一點兒去啃一啃,就一定能啃完。關于唐詩的奧秘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慢慢兒地帶著學生去探尋,就一定能發現唐詩里曼妙的風景。學生在討論中,一步步懂得了這首詩流傳千古的原因不僅僅是詩中描繪的情景,還有更多詩中的語言密碼,比如對仗工整、動靜結合、順序富于變化等等。
? ? ? 一課多得,只要孩子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堅信:積跬步,就可以至千里,積小流,就可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