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悟空傳》是本人在2017年最為期待的一部影片,無他,和很多同樣期待它的人一樣,小說粉而已。期待的結果是什么樣子,大家基本也看到了。這篇文章在《悟空傳》仆一上線的時候寫就,考慮到的是同在影視行業工作,做一部片子大家都不容易,所以留到現在。既然今何在老師已經回應過,說《悟空傳》在電影角度是部佳作,那我就從幾個劇作上的細節來聊聊。
以下說道與原作小說《悟空傳》全無關系。
畢竟電影與原作小說《悟空傳》也全無關系。
1、重要道具的運用
在一部合格的電影劇作中,一件道具最好只承載一份情感,一份情感最好只依托一個道具,否則就會造成觀眾的視角混亂。《悟空傳》里,阿紫和悟空之間有兩個重要道具,一個是金箍,后來變成棒子冒,一個是圍巾,其實圍巾本身與二人之間的情感沒什么關系,但是經過編劇的渲染,反倒是有了千絲萬縷的曖昧。
提到圍巾,如果圍巾與二人關系無關,那圍巾是干嘛的?事實上,悟空的圍巾是一個局,菩提知道悟空會破而后立,因此給了他圍巾,造就了后面石心死,金身現的局面,這個可以回答很多人對于為毛猴子突然復活的疑問。但觀眾疑惑是對的,首先,圍巾發揮死后而生作用的這條線并沒有展開,觀眾根本理解不了;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圍巾不僅承載了棋局和師徒情,在呈現上更多的還承載了悟空和阿紫的感情。金箍是二人感情的載體,圍巾也是,之后每次圍巾出現,觀眾都要去猜它的含義,而且每個含義都能說通,這樣一來整個的敘事就亂掉了,觀眾懵逼,煽情的東西也就失去了作用。
2、人物出場
《悟空傳》的人物出場給人一種拉稀的感覺,撲啦啦全出來了,人物多是病,得治。《悟空傳》的人物出場最大的問題是人物作用雷同,劇作上這屬于是絕癥,不治就得死。可能編劇覺得超流水的開場能夠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吧,但事實上從影院觀眾的反應來看也該知道失敗了。開場的節奏拖的奇怪,后面的線基本算是連崩,《悟空傳》既不是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也不是段落式結構,至于是什么形態的結構,眼拙,沒看出來。
3、不同支線的相同情感
有觀眾說《悟空傳》給人一種穿越版《匆匆那年》的感覺,就是因為它每條支線講的都是愛情。在一部正常的電影劇作中,支線不要蓋過主線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主角的戲份不超個80%你都不好意思說這是電影。如果是多主角的故事,最起碼也是一個主線走,支線稍微碰一下就成,因為多主角對于劇情把控更加困難。《悟空傳》設立了多主角,然后每個主角都設立了愛情線,還特么是相似的愛情線,然后每個主角的戲份都在盡量平均分,老天,看完后給人的感覺是看了幾部人物小傳┑( ̄Д  ̄)┍
有人說楊戩不是講的親情么,嗯,這是下一個問題。
4、人物目的的一致性
楊戩的支線處理是《悟空傳》的又一大敗筆。影片前邊一直都在講楊戩與阿紫的曖昧,結果后面大媽出現之后基本把曖昧拋開了,人物目的性變為親情,最后的時候開天眼之流,又是回歸到了對“我”的認知,但是你前面愛情和親情的矛盾還沒解決呢。人物的目的性一再游移和轉變,這在劇作上是大忌中的大忌。
那就有同學問了,要怎么解決,唔,我覺得拍一部《楊戩傳》是最合適的解決辦法。
5、結局
楊戩的小拳拳整得人很尷尬,因為就算沒有小拳拳boss也會掛,那說起來楊戩蹦噠那么久,又是覺醒又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完全沒發揮作用嘛。做劇本,尤其是結局,記得六個字就行了,“不得不,只能他”,人物不得不去做這件事,也只有他能去做這件事,凡是不符合這六個字,這劇本絕對有問題。
6、套路走的是一個主角的套路,結果做的是多個主角的故事,尾大不掉。
每個人物都想做豐滿,別說兩個小時,四個小時——觀眾會睡著的。天蓬楊戩的線完全可以虛化掉。配角的作用,主角的待遇,美得很美得很。
綜合來講,《悟空傳》的誕生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最起碼它可以作為劇作課的教學片,教教以后的小伙伴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嗯,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