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一直把西藏之行,或者之前和孩子去的其他城市,我都喜歡說成是旅行,而不是旅游?
“旅”有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游覽、觀光、娛樂的含義。而旅行呢,帶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
我們有可能從一部文學作品,一部電影,一幅繪畫作品,幾張攝影作品等,在被作者所描繪的地方中,感覺突然被暗示,而急于渴望想探個究竟,帶著期待帶著驗證帶著好奇帶著沖動帶著思索帶著求知…..追隨著作者的腳步而去。我覺得我們的西藏之行是最好的例子。孩子從語文書上看到雅魯藏布江,文成公主等;我從電影明星陳坤寫的西藏,和齊秦在西藏開過演唱會等等,這些讓我們向往了西藏,促使了成行的理由。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許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旅行的藝術》
為什么現在的人越來越多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而一個熱愛畫畫熱愛童話寫作的孩子,他旅行回來后,他就不會覺得有什么值得一提或回味再三,也不僅僅只是到此一游,僅僅只是去過這樣的概念了。
我們更快地分析一種令我們感動的景色,并且明確指出它令我們感動的力量從何而來。——《旅行的藝術》
這種感受力的擁有,會讓愛畫畫愛好寫作的孩子,對向往的地方的某些風景和建筑,以及那個地方的民俗風情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具備審美能力,一種對美和丑進行判斷的能力。
而由他來決定旅行的目的地,喚起他內心對美的驅動力,還能鍛煉他的決斷力。從書本上了解再到實際的旅行,這種感受力,能歸結出自己為什么喜歡的特點,那些美的法則,曾經為此震撼為之所感觸的,才會深刻進入腦中。
天邊飄過的云他會駐足;眼前走過的牛羊,激發他的靈感從而抒發感悟;路邊的小花小草能讓他耐心細致觀察,并為它們怦然心動….. 細細品味他所看到的一切景象,并能樂在其中。正如繪畫可以教我們去觀察,不是走馬觀花地看,而是關注。而旅行對觀察對發現對關注更會進一步的提升,從別人的作品再到現實中提高了自己的欣賞理解感悟能力。
在與美邂逅的那一刻,我們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就是一種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將它占為己有,并使它成為自己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們有一種迫切地表達的欲望:“我曾在這里,我看見了它,它對我很重要。” ——《旅行的藝術》
而想緊緊把握其中的美,到此一游拍拍照已經是不夠了。書寫與繪畫來描繪所看到的美麗景象,才能了以抒發內心的熱忱與喜愛。而對于區別于不同于自己所處的環境,所產生的好奇,那種探究尋秘的感覺,更是印象深刻。曾經向往的地方,正因為成行,模糊不清而變得具體清晰。并從中汲取力量,給自己注入新的活力,而更加地熱愛我們的生活。對知識的渴望,對美的擁有能力。
而完成了《西藏之行》的最后一篇,我的內心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也在言傳身教中給孩子起到了表率,讓他懂得了做事情要善始善終的道理。而我也心滿意足地為2017年畫上圓滿的句號。
感謝您的閱讀
西藏之行連載
(點擊藍色字體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