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
【適合人群】:大學及以上相關人群,主修位哲學或者哲學愛好者,最好看過《理想國》,否則很難讀下去
【可讀性】:差
【知識性】:強
【粗略用時】:估計12小時以上
我很久很久以前看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于是想著看一本《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加深對柏拉圖的理解。
但是我明白了一個問題,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寫成論文一樣的東西都類似于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況且大多數論文性的東西都需要參考文獻,而本來一句能夠說明的話非要引用無數前輩的文字去解釋。
文字的精確性完全在一次次的引用和轉述中失去了其固有的真意。
《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是美國作家約翰·E.彼得曼的作品,本來是為了向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普及西方的哲學的文本,但是我讀著并不覺得這本書有多友好。
作為已經完整認真讀完《柏拉圖》的人,這本書讀起來超級費勁兒,無數的人對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研究都會隨時隨地的出現,這導致這本書已經就入了學究范圍而不是科普范圍內。或許這個作者很厲害,但是作為普及來說,它是失敗的。
全書十一萬兩千字,我粗略看了四五萬字,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放棄。
但是也不是絲毫無所得。
我一直堅信這樣一個觀點,讀書,只要自己的理解能力基本在線,能夠讀原著就讀原著,而不是各種解釋性的文章,包括解釋性的專注,讀后感等等。也包括我這種讀后感。
當然讀后感類的文章有一個大優(yōu)勢就是它能夠快速的了解一本書,對于整日忙碌于工作的人是一種快速獲取知識的方式。但是速成的有一定的缺陷。而最嚴重的缺陷就是,再聰明的再有才華的讀者也無法完全準確的傳達原作者的意思。思想和意思一旦走樣,就會攜帶無數的私貨,甚至讀后感根本與原著無關。變成了寫作者對原著的徹底歪曲和扭曲。否則哪里有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說法。
所以對于讀后感,僅僅可以作為對一本書的初步性認知,而不可作為這本書的原始文本來閱讀,否則就徹底遠離了原著的真實。你可以把我的讀后感作為你進一步閱讀的簡介材料。甚至我也會自覺地扮演一個垃圾書籍處理者的角色,我會在我的閱讀筆記里告訴你這本書值不值得讀,這樣也能省去你閱讀一些無用書籍的時間。
《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對于《理想國》一書分析了里面角色蘇格拉底的角色前后差異以及是否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也對《理想國》提綱挈領的進行了概括,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非相關專業(yè)的人幾乎無法理解這本書。你可以說是翻譯有些問題,也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偏向于學術研究的書,所以平常人讀起來會各種不適應。
綜上,個人認為,這本書可以作為哲學專業(yè)人士的讀物,非哲學專業(yè)的人不必讀也沒有必要讀,如果想要理解西方文化的母本,看《理想國》可比《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