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師?唐代韓愈有一篇著名的《師說》,他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同時,他又強調,"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 看來韓愈先生覺得為人師者更重要的應該是傳道解惑。確實,單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有很多途徑,不一定非得拜師。特別是現代人,只要你愿意和努力,是有足夠多的機會和資源去學習有關學科知識的。
? 但是古代的人們要想學習知識和技能就困難了許多,拜師幾乎成了當時不二的選擇。
?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被稱為"漢初三杰"之一的西漢著名謀士張良拜師學習的故事。
張良字子房,因為他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后人稱之為"謀圣"。
張良是貴族出生,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丞相,且共出任過五屆。所以張良本可以依仗祖上的余蔭過著封候拜相的貴族生活,但是秦國的入侵破壞了他的美好前程,弱小的韓國被強秦滅亡了!張良因此滿懷亡國亡家之恨,他青年時代的人生目標就鎖定為滅秦。
? 所謂擒賊先擒王,張良籌劃一場刺殺秦始皇贏政的行動。
? 他散盡家資,覓得一位志同道合的大力士,并且請人鍛造了一柄重達120斤重的大鐵錘。張良的意圖非常明確,趁著秦始皇東巡之際刺殺他。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至陽武縣境內,張良和大力士(可憐這位勇士史上無名)埋伏在巡游車隊的必經之路—古博浪沙。
? 按照秦國當時的規(guī)定,始皇帝應該乘坐車隊中間最豪華的六匹馬拉的車,而其他大臣乘坐的則是四匹馬拉的車。但是,多年的斗爭經驗讓贏政大帝擁有了豐富的防刺能力。九年之前,燕國勇士荊柯就曾在自己的大本營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荊軻刺秦王。雖說最終沒有傷到他,但是自此之后,贏政就更加的小心謹慎了。始皇帝知道恨他的人很多,所以每次出行,他幾乎不乘坐那個彰顯身份的君王車冕,而是坐其他的車,甚至還不斷更改所乘車輛和行動路線。
? 話說張良和大力士埋伏在路邊,遠遠的就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而來。但見旌旗招展、塵土飛揚,由三十六輛馬車組成的車隊在震耳欲聾的鳴啰開道聲中、在威嚴的儀仗隊的引領下慢慢的由遠至今。那聲勢和場面讓人不寒而栗、心生敬畏。
但是張良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他要報亡國仇、血滅家恨。
他指揮大力士盯緊了中間那輛最豪華的車,等到車隊靠近,大力士一躍而上,沖了上去,把中間那輛豪車幾錘就砸壞了,乘坐在里面的人也被砸死。可惜贏政大帝并沒有在那輛車上。
? 張良轉入蘆葦蕩中,迅速逃離現場。那位大力士是否逃脫,史書沒有記載。
? 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兇犯。但當時又沒有滿大街的攝像頭,所以一旦逃脫,想緝拿歸案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最終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張良得以逍遙法外。
? 但是古博浪沙張良刺秦王的故事經過口口相傳被韓國民眾廣泛傳播,張良也因此名聞遐邇。
躲過了追捕的張良隱姓埋名逃匿到東海下邳一帶。
一天,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的張良,遇到一位老者。但見這老者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雖說是一身粗衣但難掩其身上的仙風道骨之氣。
這位老者就是當時的隱士,后來被道教納入神譜的黃石公,當地人稱他為"下邳神人"。
? 黃石公是曲陽人,嬰兒時被棄于黃山黃石之上,所以稱為黃石公。他早年是秦莊襄王(秦始皇他爹)的重臣,名叫魏轍,后來贏政繼位以后,獨斷專行,魏轍于是歸隱山林,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無字天書《太公兵法》和《黃石公略》,他是一位與鬼谷子齊名的神秘人物。
隨著時間推移,黃石公欲尋得一位弟子,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他。
張良進入了他的視野。
他決定試試張良的品行。
這天見張良在橋上走來走去,黃石公便迎了上去。
還沒有等張良作揖行禮,黃石公故意把鞋子脫了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幫我把鞋子撿上來。"
張良一臉的愕然,但見他是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于是到了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
"幫我穿上"
等張良把鞋子撿了上來以后,老者用一種由不得他拒絕的口吻說。
張良跪在他腳下,幫他穿好了鞋。
黃石公仰天大笑,聲如洪鐘,然后飄然而去。
張良一臉詫異的愣在橋上,不知道這位老者是何方神圣、意欲何為。
過了一會兒,黃石公又折返了回來,說:"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的清晨,咱們在此會面"
張良知道遇見高人了,連忙叩拜著說:"是"。
五天以后,天剛放晴,張良就來到了橋上,但見黃石公已經到了那里。他見到張良以后生氣的說:"年輕人與老者相約,怎么可以遲到?五天以后再約"
又過了五天,這一次張良去的比上次早了大概一個時辰,但是黃石公還是比他早到,于是再約五天以后。
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到了橋上早早的等候,過一會,他看到黃石公也來了。
黃石公見到張良,很是高興。
他拿出兩本書給張良說:"這兩本書,你好好研讀,將來可以做帝王之師。"
張良如獲至寶,口稱師父,跪拜相接。
黃石公又說:"你也不必再找我,好好看書便是。十三年以后,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
說完此話,黃石公似一陣風一樣飄然而去,再也沒有回頭。
張良回去一看此書,竟是《太公兵法》和《黃石公略》。
張良愛不釋手,秉燭夜讀,頓覺茅塞頓開,大徹大悟。他細心研讀,不久這兩本書上的內容他就爛熟于心,可以倒背如流。
后來天下大亂,張良在下邳一帶遇到劉邦,覺得遇到明主,便盡心盡力的輔佐著劉邦。
鴻門宴中,他以其大智大勇讓劉邦逃離虎口,還使得項羽君臣相隙。
他與韓信攜手,珠聯璧合,成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千古佳話。
他在劉邦兵敗之際,提出"下邑之謀",使得楚漢爭霸的形勢發(fā)生扭轉,劉邦從此進入戰(zhàn)略進功階段。
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劉邦成就的千古大業(yè)。而張良所有計謀的提出都得益于黃石公在書中給他的啟發(fā)。
十三年后,張良果然在濟北古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他如獲至寶,將黃石建祠堂供奉起來。
隨著劉邦政局穩(wěn)定,張良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原則慢慢隱退。
后來他不問塵世,專心修道養(yǎng)精,研究黃老之說。
公元前186年,智者張良因病去世,根據他的要求,黃石也與他一起下葬。
后人寫詩贊曰:
漢室開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終。
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當年黃石公。
用舍隨時無分限,行藏在我有窮通。
古人已死不復見,痛惜今人少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