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自由,最根本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主權。”
前段時間,閨蜜按家人的意愿順利的考取了公務員,成為體制內的一員。她去報到的那天,發來一些單位安排的住房照片,布局上和大學宿舍無異,需要爬上爬下,唯一的變化是從四人間變成了一人間。我們兩個互相調侃,她說自己守著籠子抱著鐵飯碗,等著哪天跑路,我回了一句:那我就等著上天給個機會踹我一腳。
沒錯,我們都被困在當下了,又不舍得放棄部分安全感。
于是,我找了幾個放棄部分安全感去創業的朋友聊,發現大家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去年認識的那三個合伙創業的姑娘,如今已清算資產分道揚鑣,著實可惜。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失敗背后的一個很尷尬的共性,就是絕對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沒弄清楚。最好的例子就是“財務自由”這四個字。
我們一生在做的所有事,都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時間。如果你做的事能讓你有所收獲,那么你付出的時間可以視作“被出售”了。我們每個人做的所有奮斗的本質,都是讓自己出售的時間單價更高。這也是為什么多數打工者會盯著升職加薪四個字不放的原因,因為升職加薪是最簡單直接的提高時間單價的方式。
然而財務自由的本質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工薪階級即便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帶來一些諸如資歷和水平的附加值,得到一些表面上的薪資漲幅,可本質上這些漲幅也不過就是涵蓋了通貨膨脹和整體行業變化而來的水漲船高,它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有的人受不了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薪資上浮,要么跳槽要么創業,卻始終沒有想明白“自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從一個坑挪到了另一個坑。
想辦法把原來一份的時間,賣出更多份,才是提高時間單價最徹底的方式。談及此處,不得不聊聊各種中介和平臺服務商,他們是最典型的把自己的時間賣出了很多份,甚至不需要賣自己時間的人,只需要在自己建立起來的平臺上看著別人賣時間抽水,比如備受詬病的百度搜索排名、廣受贊譽的思微創投空間、各種培訓和出國留學機構,還有之前火了一陣子的3W咖啡,它們都是利用平臺,整合資源,對接需求方和被需求方,讓他們自行交易自己的時間,卻把平臺本身的價值最大化變現。
怎樣才算自由的生活?我也沒找到好的樣本,但我知道梳理好頭腦比盲目行動重要的多,風涼話讓別人去說,我們還有正事要做。